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的四大着力点
2021年08月24日 09:4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8月24日第2236期 作者:李金华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经济学理论框架的基石,是中国特色经济学范式的灵魂。强调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经济学中的基石和灵魂地位,就是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融会贯通于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的全过程,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阐释中国经济现实,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察和判断经济事物,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解决现实经济问题,形成中国经济发展经验和知识体系,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的逻辑框架,让马克思主义原理和方法成为中国特色经济学的底色。

  系统总结中国经济实践,是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的着力点,也是出发点。一切理论的形成都源自客观实践,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必须系统总结中国经济实践,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分析中国经济发展历史,研究中国经济问题。新中国成立的70多年里,中国经济经历了波澜壮阔的历程,土地改革、计划经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四个“五年规划”、高质量发展、国内国际双循环等,都充分体现了中国经济实践的时代背景和鲜明特色。特别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中国推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经济增长由较高速率渐次转变为中高速率,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逐步转向创新驱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中国经济实践一方面与经济全球化同步,与世界产业发展大势合拍,另一方面也展示鲜明的中国烙印和中国特色。所有这些都是中国特色经济学的实践基础,是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理论体系的重要元素。

  探寻揭示中国经济发展规律是实现中国特色经济学创新发展的科学路径。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同中国经济建设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理论成果,大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把中国的经济学研究推向了更高更新境界。丰富的经济实践只有经过提炼和升华,才能形成反映中国经济本质特征的客观规律。坚持从客观现实出发,坚持问题导向,深刻认识中国经济现实和中国国情,这是创造中国经济理论的有效途径,也是进行经济理论创新的保障和前提。无视中国经济客观现实和典型特征,生搬硬套既有经济学说,就可能使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的分析落入虚无化的陷阱。不对客观经济实践进行归纳总结,经济学说、经济思想就会碎片化、零乱化,就无法对中国经济发展形成规律性认识,也就难以构建科学的经济学理论体系。

  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还需要合理吸纳国外经济学有用的研究成果。国外经济学即被广泛应用于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学,是一个科学术语或范式概念,而非地域概念。以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问世为标志,国外经济学经历了200多年的发展历程。这一过程中,出现了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萨伊、马歇尔、凯恩斯、弗里德曼、萨缪尔森、卢卡斯、斯蒂格利茨等众多经济学大师,也形成了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等众多经济学流派。百家争鸣的历史,带来国外经济学的繁荣和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国外经济学理论给经济学作了各式各样的界定,但对经济的定义却纷争未绝。迄今为止,国外经济学中的“经济”一词还没有一个划一的定义,这也导致了“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模糊混乱。除此以外,国外经济学的理论成果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限定条件和假设,而这些条件和假设许多都是脱离客观实际的,这就使得国外一些经济学研究难以落地,一些经济理论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但是,毕竟是经过了200多年的发展,国外经济学已拥有完整的理论体系,一些概念范畴、重要学说,如国民经济核算、国民收入与国民财富、货币利息、经济增长、经济周期、市场竞争机制、微观市场基础等对中国特色经济学的构建都有借鉴意义。

  第四个着力点是科学建立中国特色经济学的概念范式。科学的经济学理论体系是由科学的经济学概念、范畴、法则、准则构成的,没有科学的经济学概念、范畴,就不可能有科学的范式。只有秉持科学精神,坚持科学的分析方法,才能诞生有效解释经济现象、解决经济问题的思想、学说,才能形成科学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实践滋养着理论,是理论形成的源泉和发展的动力,同时也是检验理论是否为真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再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应当遵循的根本准则。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物质决定意识、存在决定思维。因此,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着力推进中国经济实践系统化、条理化,要将中国经济实践中形成的经济学观点和思想上升至经济学说,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的经济学理论体系。

  新的时代有新的实践,新的实践召唤新的理论。中国特色经济学应该是中国经济实践中一系列经济学新理念、新观点、新论断、新思路的科学集合,应该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与中国具体经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应该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经济社会发生深层次、根本性变革宝贵经验的总结升华,是人类经济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学者应当深入接触中国实践,深刻了解中国国情,在实践中形成经济思想、创立经济学说、构建经济理论。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