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养老以养颐乐
2014年05月13日 21:25 来源:本刊记者 高波涛 民生周刊 作者:高波涛

  现任北京市朝阳区团结湖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的周向上,整日穿梭在各个社区之间。超过小区居住人口1/4的老年群体,是压在他肩上的重担。“我们已经建成机构、社区、居家等综合养老方式,希望通过这些方式的相互补充,解决社区养老问题。”

  家门口的养老院

  始建于1991年的“团结湖社区暮年颐乐园”(原团结湖街道社区托老所),是全国最早开办的具有政府背景的养老机构。在这里,老人们可享受养老、医疗、护理、康复四位一体的服务,床位已经从1991年的27张增加至现今的58张。“可以说它是建在我们社区的养老院。”周向上说。

  作为“颐乐园”的园长,投身于敬老事业十余年的宁小霞,感触最深的就是看到老人到“颐乐园”求助时的无奈。“老人来这里,大多是因为子女赡养有困难。”

  为了照顾好老人,从夜间住宿,到日常护理,再到合理膳食,“颐乐园”制定了详细的工作制度与管理安排。在这所养老机构的楼道里,到处张贴着工作流程与操作要求。

  采访过程中,一位老人由于口齿不清且行动不便,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急得满头大汗。见此,一名护理员急忙跑过去,攥住了老人的手,询问原由。“她就是想让我多陪陪她。老人有时更像孩子,害怕孤独。”护理员说。

  护理员做得更多的是要学会容忍这些“孩子”。“老人高兴了,要陪着她高兴;生气了,要充当出气筒;不舒服了,要及时做好保健护理。总之,护理员要极具耐心。” 宁小霞说。

  21年来,先后有1800余位老人在“暮年颐乐园”入住,入住时间最长的达12年。更有12位老人在这里庆祝了自己的百岁寿辰。

  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床位紧张,许多老人只能望“床”兴叹。“要想住进颐乐园,就必须得‘走’一个。”

  在周向上心头,这所养老院的容纳能力,已经严重滞后于社区老人的需求。“其实,全国的养老机构也仅仅能够满足1%的养老需求。”因此,周向上将更多时间花在了寻找新途径上。

  社区购买服务

  “依托社区,如果没有能力建设大型的养老机构,就建立易操作的‘老年餐桌’。另外,也可以让专业化的社工组织来承接政府在养老方面的外包服务。这就是我们开展的社区养老服务。”周向上说。

  为解决居家老人的吃饭难问题,团结湖街道建立了三家“老年餐桌”。在对社区周边一些餐饮机构进行考核后,团结湖街道与达标的饭店签署了合作协议。为让利于老人,这里的饭菜价格均略低于市场价。街道办事处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来保证老年餐桌的“盈利”。但由于利润低,其中一家老年餐桌已经关门数日。

  此外,与老人生活起居、娱乐活动有关的一系列养老服务,团结湖街道都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进行了外包。

  李文兵在此过程中成了“获利”最多的人。作为北京市朝阳区惠新社会工作事务所总干事,他目前的主要工作,就是为老人对接家政、医疗保健、送餐、维修等服务。“希望我们的服务在老人看来是专业的,周到的。”

  在为老人进行免费服务的过程中,李文兵和员工们却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揣着一颗热心过去服务,老人却隔着门告诉你不要来了,可我们的工作还要继续开展。”

  为此,李文兵希望社会、社区、老人家属能够认可他们的工作,为养老服务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

  “居家养老是现实社会的发展趋势。”周向上认为,建设完整的居家服务体系,可以更好地为老人提供专业化、系统化的养老服务,形成家庭、养老院、社工事务所的互动机制,让助老服务项目实现可持续发展。

  打破养老围墙

  获得南丁格尔奖、全国十大中华孝亲敬老楷模、北京市十大志愿者之星的司堃范老人,利用自己的品牌,早在2007年就创建了司堃范爱心工作室。

  在爱心工作室值班的张东告诉记者:“我们吸收了上百位有服务能力的老人作为志愿者,服务高龄老人。另外还联系多家养老机构、医院等参与到为老服务中。”司堃范爱心工作室提供的服务,已远远超过养老范畴。子孙找对象,修下水道,找东西……所有老人可能遭遇到的麻烦事,爱心工作室都能帮助老人解决。

  司堃范爱心工作室的这种长效志愿服务模式,也是周向上一直苦于寻找的。为此,他亲自当起了“中介”。

  三年前,为给一位老人寻找保姆,他和同事找到了下岗职工张秀丽(化名)。下岗前,张秀丽本是机械厂的操作工,从没想到自己能做得了细致的保姆工作。令张秀丽没有想到的是,周向上已经为她安排了培训班,并将两个老人的性格特点进行了详细描述。

  记者见到张秀丽时,她正推着轮椅陪雇主在小区散步。“社区对我们下岗职工进行了再就业培训。做保姆离家近,工钱也不低。”

  “这种有偿的养老服务不仅使双方各取所需,推广起来也没有压力。”但周向上要做的远不止这些。他还把一些企业引入到居家养老的服务体系中来。

  “我原来就在社区开展中医按摩保健服务,但主要是在自己的诊所里,现在我每周必须抽出两三天时间到那些失能老人家里去。”60岁的按摩师张锦华(化名)说。

  张锦华认为,开展医生上门服务十分必要。“随着年龄增长,一些风症、寒症、湿症也随之而来。到医院去,医生没有时间给你慢慢调理,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给老人开一堆药。而中医按摩,能长期为老人提供保健康复服务。”

  尽管上门服务占据了张锦华的经营时间,但“对利润没有多大影响。”同时,老人可以用“养老券”来支付服务费,没有过重的经济负担。

  如何为社区老人打造一座“无围墙的养老院”,团结湖街道还在尝试。

责任编辑:张晶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0184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1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泰达时代中心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