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中国经济升级换代的必由之路
从经济学角度看,新质生产力代表一种生产力的跃迁。它是科技创新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具有高效能、高效率、高质量的特点,区别于依靠大量资源投入、高度消耗资源能源的生产力发展方式,是摆脱了传统增长路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是数字时代更显创新性、更具融合性、更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作为新时代党领导下先进生产力的鲜明体现,其重要性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得到了深刻阐述。报告明确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这充分展现了党对科技在推动生产力发展中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的深刻认识。
科技创新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动力,它孕育并推动着先进生产力的形成。进入新时代以来,科技创新的广度、深度和融合性不断提升,使得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先进程度日益增强。这种发展趋势催生了一种全新的生产力形态,即新质生产力,它具有创新性领域广、科技含量高、交叉融合性强、高质量发展要求突出等特征,标志着生产力实现了质的飞跃和变革。
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结果。为推进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并有效解决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与不充分问题,我们必须以创新为引领,逐步摒弃传统的人力、资源能源驱动型增长模式,实现由低成本优势向创新优势的转变。这种转变要求我们创造新的产业领域、培育新的增长动能,并构建新的发展优势。相较于高速增长,高质量发展在要素条件、组合方式、配置机制以及发展模式等方面均发生了深刻变革。这些变革要求我们大力推动动力、效率和质量的全方位提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并坚定不移地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这一转型过程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沃土,为其蓬勃成长创造了有利条件。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全球创新性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科技创新孕育着先进生产力,不仅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扮演着决定性角色,更深刻塑造着全球的经济结构与发展路径。在当前的世界格局中,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正在实现深度交织与融合,各国在产业、技术尤其是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竞争日趋白热化。
通过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需要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持续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同时要大力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无缝对接,全面推动工业的绿色发展。这不仅能够助力支柱产业的迭代升级、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未来产业的前瞻布局,更能塑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集群。
在此基础上,我们需要构建具有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特征的高质量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不仅需要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保障,更是推动新质生产力持续跃迁与发展的关键。通过这样的努力,我们将为全球生产力的创新性可持续发展贡献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方案。
新质生产力构建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理论支柱
新质生产力是中国特色先进生产力的表达范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的特殊性体现在发展目的、生产方式、根基力量和促进机制四个方面。在发展目的上,新质生产力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在生产方式上,新质生产力强调劳动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构建和谐、互助的企业内部新型生产关系。在根基力量上,新质生产力以实体经济为基础,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在促进机制上,新质生产力发挥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双重优势,创造条件,激发各类要素活力,推动生产要素高效便捷流动。
新质生产力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阐释与实践路径。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创新与发展,深化了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进一步丰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内涵。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之间存在内在关系,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物质基础、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效应叠加。当前,我国必须以因地制宜为原则,下好高质量发展的“先手棋”;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以高素质人才为关键,全力构建人才聚集“强磁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中国经济转型的理论依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但面临资本回报率与经济增速的曲线收敛。为培育新经济增长点,政策聚焦于劳动力素质与科技水平的提升。我国具备加速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充分条件,包括丰富的人才资源、科技创新能力、制度保障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主要应用领域,发展态势良好,部分领域已跻身国际先进行列,但仍存在结构不均衡及核心技术受制问题,如人工智能领域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新能源领域政策引导与创新驱动叠加效应明显,新材料领域整体位于全球第二梯队,需加大研发和创新力度。
新质生产力是引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基础。新质生产力以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为动力支撑,正在塑造出不同于以往的生产力新样态。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将推动中国经济实现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通过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可以提升我国核心技术竞争力,优化生产要素配置,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赋能、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通束缚发展的堵点卡点、厚植绿色底色。
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
推动新质生产力与金融强国建设良性互动。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强国建设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也是金融强国建设的内在需求,更是金融强国建设的历史机遇。金融高质量发展,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金融强国建设,展现新时代经济发展的战略抉择,指向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提升。
促进新质生产力与平台经济互联互通。当前,推进平台互联互通面临数据产权制度不完善、数据流通与交易机制不完善和技术瓶颈等挑战。为扫清制度障碍,需完善数据产权分置制度、加快完善场内外结合的数据合规流通机制并推动技术创新。推动数据场内外交易协同,构建统一的数据流通交易规范和信用监管体系,加快研发支撑平台互联互通的技术,如统一数据格式和保障数据安全,推动数据、内容价值计费技术的研发,以及实现“数据不可见,业务可展开”的技术。这些措施将有助于降低平台间数据互联互通的依赖,提高数据要素的开发开放和流通使用效率,为我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提供支撑。
打开新质生产力引领的经济发展新范式。新质生产力对于高质量发展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拓展意义。新质生产力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一个关键,就是要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这意味着传统经济增长的范式要发生改变,要采用人类历史上没有经历过的生产力发展路径。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业绩已经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和支撑力。
推进高等教育与新质生产力的高质量互动发展。高等教育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新质生产力是解放生产力的必然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也是高等教育历史转型的方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推动学科体系、教学体系、创新体系变革,以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高等教育需要深化与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的协同,为新质生产力提供教育、科技、人才支撑,推动“大学—产业—区域”共同体发展。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