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1800——哲学体系的争辩与建构暨《施莱尔马赫文集》学术研讨会”在济南举行。与会学者围绕中国当代诠释学创造性建构、施莱尔马赫的诠释学思想解读等议题展开探讨。
中国当代诠释学的创造性建构
中国诠释学的创造性建构是在中西对话、古今变革的背景下展开的,推动了中国经典诠释传统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型,并以西方现代诠释学为参照镜像“化西为中”,建构了一套既具有中国特色、又致力于解决世界性哲学问题的中国诠释学。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傅永军认为,中国的经典注释学传统孕育了音韵学、训诂学、考据学以及各种经学小学注释方法。中国诠释学的创造性建构最关键的所在,是将主要在语文学层面对文本原意进行解释的注释学思想转变为在哲学层面进行意义理解的诠释学,以建构理解的诠释学哲学。
中国诠释学的创造性建构仍在“路上”。安徽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彭启福认为,“中国的”与“当代性”应该成为中国诠释学建构需要突出的两个鲜明特点。在处理与西方诠释学的关系上,应吸收其存在论哲学的研究向度,还需要把握中国的诠释传统,从中国人的生存活动中理解中华民族先民对自身生存相关内容的思考。安徽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张能为提出,中国古代哲学多将语言视为一种方法和手段,保留词不达意、言不尽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等态度,因而展现出一种直接面向经验的实践哲学形态。中国诠释学也应被定位为一种面向实际生活经验的诠释学,这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走向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式。
“中国诠释学的建构必须完成古今之变,实现现代化转型。”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何卫平提出,这就需要建构中国诠释学史,使诠释学具体化,将历史和逻辑统一起来,更应当面向未来,强调可能性和对将来的希望。因而,中国当代诠释学不应是对经学的延续,而应体现世界观、语言观的当代性。
把握诠释学思想史的横切面与纵脉络
西方哲学诠释学思想是建构中国当代诠释学的参照镜像。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被称为现代诠释学的开创者,其思想贡献也一直受到中国学界的关注。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邵华认为,施莱尔马赫提出了普遍诠释学的概念,并吸收心理学、历史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使得诠释学成为一种重要的人文社科方法论。其诠释学活动突出一种创造性、开放性,并奠定了后世诠释学对历史性原则理解的基础。
19世纪是西方哲学界围绕体系论争辩最为激烈的时代,也成为了哲学诠释学的滥觞。黑格尔、费希特、谢林、施莱尔马赫等重要哲学家都曾参与到这段时期的争辩之中。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牛文提出,应将施莱尔马赫研究放到时代背景中,关注他和同时代人的论辩体现出的问题意识,如早期浪漫派和黑格尔在宗教哲学、伦理思想、辩证法等方面的相通之处和分歧。
除了需要在同时代哲学思想对话背景下理解现代诠释学的发生,学者们呼吁,应把握诠释学思想史的发展脉络。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梁乐睿认为,在德国观念论传统中,从康德出发,经由赫尔德、洪堡特、施莱尔马赫,再到卡西尔、伽达默尔,逐步实现了哲学诠释学的现代构建,这是一条长期被忽视的思想脉络。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王子廓则注意到,狄尔泰发展起来的诠释学方法的体系,与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的存在论诠释学是两种不同的脉络。山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杨东东表示,施莱尔马赫与伽达默尔对内在语言和外在语言界定的区别是构成二者诠释学思想的主要差异之一。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