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成果
2024年04月24日 10:1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4月24日第2879期 作者:高天智

  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基本范畴,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也是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的理论。而新质生产力则是基于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实际需要而提出来的,反映了我国经济由“量”的积累转向“质”的突破的现状,顺应“两个大局”相互交织和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化创新和中国化实践。

  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规定性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当关键性科学技术实现突破、发生质变,必然引发生产力核心因素的变革,从而产生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概括地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的“新”,是指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传统生产力,是以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为主要内涵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质”,是哲学意义上的本质、根本,是相对于量变的一种质变,是强调把创新驱动作为生产力的关键要素,以实现自立自强的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为龙头的生产力跃升。因此,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因而与传统生产力有质的区别,是对传统生产方式的颠覆性变革,要求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上全面创新,实现生产力驱动方式、作用方式、表现方式的全方位变革。没有科技发展的关键性突破,就没有新质生产力,先进科技是新质生产力生成的内在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同生产资料相结合而形成的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一般认为,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要素,还包含科学技术,其中任何要素的发展应用,都会引起生产力的变化甚至变革,生产力要素新的组合方式和新生产要素的发现和组合应用,对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形成起决定性作用。只有生产力诸要素实现高效协同,才能迸发出更强大的生产力。因此,要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推动产业组织和产业形态变革调整,不断提升生产要素组合效率,推动更高水平的生产力要素协同匹配。

  在新质生产力诸要素中,更高素质的劳动者是第一要素,更高技术含量的劳动资料是动力源泉,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是其物质基础。新质生产力首先对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提出更高要求。这些劳动者包括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和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新质劳动者要能引领世界科技前沿、创新创造新型生产工具,在颠覆性科学认识和技术创造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作出突出贡献,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具备多维知识结构、熟练掌握新型生产工具。作为劳动资料的生产工具的科技属性强弱是辨别新质生产力和传统生产力的显著标志。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等融合应用,孕育出一大批更智能、更高效、更低碳、更安全的新型生产工具,进一步解放了劳动者,极大拓展了生产空间。劳动对象是生产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得益于科技创新的广度延伸、深度拓展、精度提高和速度加快,劳动对象的种类和形态大大拓展,不断开辟出生产活动的新领域新赛道,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范围也不断扩展。

  新质生产力具有新的时代特质

  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在于科技创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革命和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表明,依靠科技创新促进生产力发展是一条普遍规律。根据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和中国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态势的新变化,早在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就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高度,对工程科技在推进科学技术进步中的作用作出新的判断,提出“要发展就必须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我们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国家重大战略,着力推动工程科技创新,实现从以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转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同时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进一步深化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体现了对新科学技术革命中生产力变革的新认识。

  从时代发展来看,新质生产力以第三次和第四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为基础,以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绿色化、高效化为主要特征。不同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作为主导推动力量,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作为主要产业载体,具有新的时代特质与丰富内涵。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它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谁能抓住生产力转型升级的契机,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掌握竞争和发展主动权。从生产力的三要素来分析,新质劳动者、新质劳动资料、新质劳动对象初步形成,在生产力三要素都发生质变的背景下,生产力本身自然会跃升到新质阶段。这类内在新性质决定了新质生产力具有更高水平的创新性、虚拟性、流动性、渗透性和协同性。

  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

  新质生产力是为了解决中国发展的实际问题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来的,是基于中国新时代发展的具体实践,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生产力发展是衡量社会发展的带有根本性的标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提出要“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和“实现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跃升”,这是认识和理解新质生产力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内涵的重要理论基础。可以说,科学技术的每一次突破,都是推动旧生产力体系逐步瓦解和新生产力体系逐步形成的动力。因而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正是源于对新科技革命和世界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源于对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方位和具体发展实践的科学把握。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在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等理论认识基础上的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新发展理念确立了新质生产力所蕴含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根本特性,这五大发展理念形成“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的有机整体,铸就新质生产力的主要内涵和基本特征。面对国内国际新形势,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建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正是新阶段、新格局、新理念从理论上确立了我国生产力正在发生部分质变的“新质”的基本样态。

  总之,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先进生产力水平跃升的集中体现,也是新发展阶段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过程基本事实的科学概括。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推进,正是新发展阶段中一个动态的、积极有为的、始终洋溢着新质生产力生机活力的过程。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进入一个创新密集时代。哪个国家率先在关键性颠覆性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形成新质生产力,哪个国家就能够塑造未来发展新优势,赢得全球新一轮发展的战略主动权。历史和现实都启示我们,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我们必须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尽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系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