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形成适应新质生产力的新型生产关系
2024年04月17日 10:2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4月17日第2874期 作者:胡莹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新质生产力既是发展命题也是改革命题,我们要以改革促创新、畅循环、强保障,通过深化经济体制与科技体制等方面的改革,破除阻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制度藩篱,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

  新质生产力是改革命题

  一定的生产关系(交往形式)的总和是在一定时期的生产力的基础上产生的,它适合于生产力的性质并构成生产力发展的条件,其后又逐渐成为阻碍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桎梏,与生产力发生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就是“已成为桎梏的旧的交往形式被适应于比较发达的生产力,因而也适应于进步的个人自主活动方式的新交往形式所代替”。马克思和恩格斯发现的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这一规律的基本原理,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得到了经典表述。

  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结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是中国改革的基本逻辑。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有赖于不断地改革不符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生产关系和不符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上层建筑,从而推进了我国生产力的飞速发展。

  随着科技不断融入生产系统,机器大工业生产方式进一步发展为现代科技型生产方式,进而使蕴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深层次矛盾变得更加复杂和突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呼唤新型生产关系的形成。在这样的现实面前,应当沿着中国改革的唯物史观逻辑,着眼于新质生产力发展对生产关系提出的新要求,将这些新要求落地为具体的改革举措。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但这绝不是说,在有了新质生产力的前提后,新型生产关系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所以,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总是要通过主动的改革才能促进新型生产关系的出现。因此,新质生产力是发展命题,更是一个改革命题。

  新型生产关系呈现新特征

  “分工的每一个阶段还决定个人在劳动材料、劳动工具和劳动产品方面的相互关系。”这句话时常被视作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生产关系结构的认识。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生产关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生产关系指的是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又称经济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关系(所有制)、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以及产品的交换关系和分配关系。这启示我们,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可具体表现为以上四种关系。

  生产方式发展的历史过程就是人类劳动发展的历史过程,体现的是劳动的种类、结构、组织形式、生产方式的差别与变化,体现的是生产什么、用什么生产和怎样实现生产的差别与变化。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发展到现在,生产力构成要素的组合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以物质生产为主体的生产力发展为以科技劳动为主体的生产力,而与其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也必然随之发生变化。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生产、交换、消费、分配的各个环节都已成为科技的具体应用场所,特别是在生产领域出现了越来越深入的科技渗透,呈现出经济科技化的特征。经济的科技化和科技的经济化,使得科技型生产方式得到了快速发展。新质生产力与新型生产关系是科技型生产方式在我国的最新体现。因此,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完善科技融入经济系统的方式,充分发挥科技的生产力功能,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扎实制度支撑,是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的基本要求。

  新质生产力条件下的新型生产工具对我国生产关系的调整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生产要素如土地、资本等具有排他性,而数智化的生产工具和数据要素更多具有公共产品属性,较少或不具有排他性。新质生产力推动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创新集中表现出一种社会融合效应,这要求在所有制形式上进一步实现数智化生产资料和数据要素的共享和融合。一方面,数据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表现,数据生产要素的发展要求明晰数据产权和按数据分配。另一方面,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数字平台已然成为一种新型的生产工具。例如,在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工业互联网平台能够持续对工业生产过程的经验、数据和模型进行提炼、沉淀、迭代、拓展和丰富。又如,数字平台带动就业及创业的比重不断上升,因新业态而产生的新职业就超过70种。数字平台加速了人们网络活动的商品化过程、劳动技能的数字化过程、劳动方式的平台化过程、用户集体智慧的无酬劳动化过程。可见,数字平台对劳动过程的重塑,也要求更好推进新时代和谐劳动关系。

  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在生产关系体系上的新特征,表现为人民至上性、社会融合性、集体协作性和分配多元性。这种新型生产关系必须坚持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科技创新和管理水平的提升、推动分工协作和生产组织的现代化等方式,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以改革促新型生产关系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不仅为国内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也为全球发展与合作提供了新契机。为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在所有制方面,我国要在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基础上,明晰数据产权,进一步实现数智化生产资料和数据要素的共享和融合。在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们的相互关系方面,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规范和引导资本的健康发展,保障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在交换关系方面,要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推进高水平开放。在分配关系方面,要实行按数据要素分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相较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更加强调组织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对组织架构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极具活力的市场经济体制,同时也要用创新的思维统筹经济发展。一是要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举措,也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二是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但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而是要坚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防止一哄而上和泡沫化。三是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产业链供应链的协同发展,对于拓宽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发展空间进而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至关重要。因此,要通过深化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加强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制定差异化的国际市场营销策略,提高本土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对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为解决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打通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通道,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创新作为第一动力的巨大潜能,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聚焦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构建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为目标,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重点做好共性基础技术供给和技术转化应用方面的工作。一是要进一步完善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解决科技与经济结合不紧问题的关键,是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和协同创新的合力。二是要改革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评价和激励机制,构建更加高效的科研体系。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本质要求。三是要完善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制度,加大对科研成果转化的激励力度,构建服务支撑体系,打通成果转化通道,通过成果应用体现创新价值,通过成果转化创造财富。

  需要指出的是,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反作用,并不意味着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生产关系并不是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在生产力内部,生产力诸要素的内在矛盾和解决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源泉。形成新型生产关系的改革由新质生产力技术特点决定的内生要求推动,由新质生产力发展进程中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之间的内在矛盾推动。可以说,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根据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要素的内涵作出了新的拓展和深化,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分析我国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因和现实条件以及分析新时代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理论机制和实践路径的理论产物。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历程与经验研究”(23&ZD031)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