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
2024年04月17日 10:0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4月17日第2874期 作者:胡友志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产教融合以科技和人才为核心要素,贯通教育和产业两大系统,对于形成“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产教融合亟须畅通良性循环机制。产教融合在理念层面已经成为基本共识,在实践中也取得了积极成效。近年来,国家层面政策供给持续增加,基于政产学研用多主体协同实施的各类产教融合项目得到快速发展,形成了一批产教融合型企业、校企共建的产业学院、产教融合典型案例。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产教融合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需求。但在具体实践中,无论是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层面,还是产教融合联合科研和成果转化层面,卡点堵点依然存在,还没有形成普遍的、顺畅的良性循环。例如,高校人才培养中缺少产业界的常态化参与、反馈和动态更新机制,技术变革和产业变革的前沿内容难以及时充实到教学内容中;高校师资力量普遍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对校外导师或行业产业专家的实际作用发挥不够;产教融合的要素参与和分配机制还不够健全,开展联合科研攻关的积极性和持续性不高;校企之间还存在着对接困难、协同效率低、沟通成本高等问题。面向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产教融合要打通理论与实践、高校与企业的“任督二脉”。由于产教融合涉及两大系统、多个条线、众多参与主体,一方面需要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下自发形成的产教融合秩序;另一方面也需要政策的引导和协调、相关平台建设和机制的完善,形成畅通的良性循环。

  健全“双向奔赴”引导激励机制。在高校端,要进一步改革评价体系。服务高质量发展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要把服务高质量发展能力作为对高校评价的核心标准,提升高等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高校内部要建立“质量”与“贡献”并举的学科和教师评价体系,既注重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和科研成果质量,也注重教师对经济社会和行业产业发展的实质性贡献,鼓励教师到实践一线挂职、开展合作研究,增加一线经验,深化理论教学和实践的联系。对于企业端,在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的同时,也要用好资源配置“巧实力”,发挥政策支持红利。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支持有实力的企业牵头产学研用结合的重大攻关任务。对于产教融合工作优秀的企业,以落实税收优惠、专项奖补、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予以激励,鼓励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行业龙头企业率先试点,形成产教融合、互惠双赢的示范效应和实践样本。

  因校制宜探索产教融合适配路径。产教融合不仅要成为职业教育领域的办学理念和模式,更要深入高等教育的各个类型、核心环节。由于我国高校规模庞大,一方面,高校要围绕新质生产力要求,针对国家战略布局和急需领域优化学科专业设置,这是面向各类高校的共性要求;另一方面,要引导高校根据各自的办学类型、特色和定位探索适配的产教融合路径,在深化产教融合中各展所长、各显神通。对“双一流”建设高校和研究型大学而言,要注重加强与科技领军企业的项目合作,强化基础研究系统布局,同时引进一流的实践资源反哺人才培养,培养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应积极与产业界进行深度合作,将新质生产力的产业技术、管理模式、人才培训体系引入学校的课程体系,培养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对高等职业院校而言,要优化产教融合模式,形成职业教育与产业统筹发展的新格局,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开展“有组织的产教融合”。在产教融合科技创新方面,要强化高校“有组织科研”,协同发挥高校的基础研究优势和企业的产业技术优势,构建高校与企业的协同创新关系,提升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能力,加快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在产教融合育人方面,也要强化“有组织”的理念,强化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的支持力度,引导高校与企业合作设立学位项目、联合开发实践课程,有组织地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践;鼓励产业界专家积极参与高校课程教学、职业发展指导和创新创业教育,有组织、大规模地邀请产业界参与到学校的人才培养中,形成以高校为主导、行业企业积极参与的合作育人体系。

  加强产教融合的衔接平台建设。要鼓励第三方教育数据咨询和评估机构发展,加强人才供给、产学研需求对接等信息支撑平台建设,扶持一批产教融合为主业的信息服务业平台企业、知识产权服务企业,积极拓展行业协会、商会等行业组织的平台功能,形成促进产教资源要素整合的长效机制,解决高校与行业企业对接困难、协同效率低等瓶颈制约。从高校内部来说,可以探索对现有的创新创业学院、资产经营公司、社会服务部门的职能进行拓展或整合,建立与产业界相对接的专业部门,在体验式创业教育、积极的行业伙伴关系、全面的创业支持和催化创业发展等方面提升专业化水平,帮助师生开展创新创业工作,将校内师生与适当的企业资源进行对接,以确保产教融合的“无缝对接”。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党委书记、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