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2024年03月27日 09:3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3月27日第2861期 作者:袁红英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主动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选择,关系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全局。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路径。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必然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同时深刻阐明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式与方向,为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南。

  正确认识新质生产力与传统产业的关系

  传统产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根基。相较于新兴产业,传统产业在国民经济中长期占据基础地位,许多产业事关百姓衣食住行,是人民安居乐业的根本保证。传统产业提供的农产品、能源、矿产等初级产品,是整个经济最为基础的部分,确保初级产品供给,才能使我国持续稳定发展。石化化工、钢铁、建材、机械、汽车、轻工、纺织等传统制造业增加值,占全部制造业的比重近80%,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和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的重要基础。当前,我国传统产业仍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全局中将继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

  传统产业因新质生产力不断催生战略新兴产业。传统产业具有更多的产业母基特征,在新质生产力的作用下,更容易催生出关联性强和发展前景广阔的新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新制造等新兴产业。实践证明,数字经济和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模糊了传统产业的边界,催生了新的需求市场,并创造了新兴产业成长的蓝海。与此同时,传统产业丰富的应用场景、制造能力、产业组织和坚实的技术基础,能够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强大基础支撑。面向未来,新一代信息技术、互联网等新兴产业必须根植于由传统产业承担的基本的物质生产活动,才能展现出强大的发展竞争力。因此,新兴产业不能远离传统领域,更不能完全脱离传统产业。

  传统产业因由新质生产力不断拓展发展新空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统筹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科技成果转化的产业载体不断壮大,国际科技合作的平台不断丰富,传统产业“科技含量”不断增加,“新质生产力”效能不断增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基础进一步夯实。面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新目标,传统产业仍有巨大的转型升级空间,尤其是传统制造业“大而不强”“全而不精”问题仍然突出,低端供给过剩和高端供给不足并存,创新能力不强、产业基础不牢、资源约束趋紧、要素成本上升等短板日益凸显。要解决限制传统产业发展的战略性约束难题,必须通过不断推进传统产业技术创新、要素创新、制度创新,催生出新质生产力,进而赋能传统产业重塑竞争新优势。

  新质生产力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逻辑进路

  技术革命性突破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新质化技术动能。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科学研究范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数字化革命加速了传统产业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发展,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并且推动了传统产业商业模式的改变,一些新业态新模式迅猛发展。人工智能逐渐被应用于传统产业生产线、供应链、物流等领域,通过读取传感器数据、控制设备运行、监测状况、预测故障、自动调整系统,从而推动传统产业“自我更新、自我完善、自我演进”。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能够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革新动力。

  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组配新质化生产效能。相对于传统的生产要素,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具有放大、叠加、倍增作用,日益成为传统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培育基于数据要素的新产品和新服务,有利于实现知识扩散、价值倍增,让数据要素进入社会化大生产,更好向传统产业释放数据红利。推动数据要素与劳动力、资本、技术、土地等要素协同发展,以数据流引领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有助于突破传统资源要素约束,大幅提高传统产业全要素生产率。与此同时,发挥我国市场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能够破除妨碍各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的体制机制障碍,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促进要素有序流动,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推动经济发展实现系列变革,从而进一步激发出全社会的创造力,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更有效的新质要素配置方案,释放更高的全要素生产率。

  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为传统产业发展开辟更加广阔的新质化服务空间。传统产业更多承载的是传统生产力,传统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就是应用和生成新质生产力的过程。这一转型升级的过程,正在使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之间的界限越发模糊,融合互补性日益增强,赋予了产业更加多元的概念与内涵。当前,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对物质产品、文化产品、生态产品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能够形成优质高效多样化的新质化供给体系,提供更多优质新质化产品和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

  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可行路径

  推进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插上数字翅膀。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传统产业全方位、全链条数字化转型,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要大力提升农业数字化水平,创新发展智慧农业,提升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物流等各环节数字化水平;要纵深推进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推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服务等全生命周期数字化转型,加快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要大力发展数字商务,全面加快商贸、物流、金融等服务业数字化转型,优化管理体系和服务模式,提高服务业的品质与效益。

  发挥人工智能对传统产业的撬动作用,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植入智慧大脑。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事关我国能否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战略问题。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将深刻改变传统产业的发展方式,赋予企业“智能大脑”。因此,要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推进AI大模型在工业领域落地应用,建立完善分级诊断评估标准,引导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实施“智慧建设”行动,打造智慧商圈、智慧供应链、智慧物流、智慧港口、智慧金融、智慧能源等创新场景,引领服务业发展;实施人工智能人才队伍建设行动,完善相关产业人工智能教育体系,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加强传统产业人才储备和梯队建设,为产业智能化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让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转型路径更加明晰。深刻把握新时代新征程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基本规律,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传统产业新型工业化全过程。在高端化方面,积极促进传统产业,特别是传统制造业高端化发展,推动传统制造业优势领域锻长板,推进强链延链补链,加强新技术新产品创新迭代,加快迈向价值链中高端;在智能化方面,加快大数据、云计算、5G、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与制造全过程、全要素深度融合,全面推动智能制造;在绿色化方面,完善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推动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强化绿色低碳发展,深入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在融合化方面,促进传统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培育推广共享制造、全生命周期管理、总集成总承包等新模式在传统制造业领域的应用。

  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精准发力,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营造更加高效的产业生态环境。传统产业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持我国传统产业的综合竞争力,事关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全局,对确立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保障我国产业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要利用新质生产力赋能传统产业,不断延长产业链,补齐产业短板,增强支撑产业体系完整性能力;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进行改造升级,提升供给效率,增强支撑产业体系先进性能力;赋能传统产业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减少对外依赖,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增强支撑产业体系安全性能力。

  (作者系山东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