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翻译助力文化互鉴
2021年07月09日 08:1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7月9日第2204期 作者:徐彬

  21世纪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攀升,国家开始注重软实力建设,提升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设立“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就是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实施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项重大国家战略。通过实施外译项目,可以使中外文化交流的信息流动变得更加平衡,有助于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促进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实现方式就是翻译。但是,目前不论是文化的“引进来”还是“走出去”,都遇到了翻译效率和质量这两个瓶颈,我们有必要更好地了解人工智能翻译技术方面的发展,帮助从事文化互译的译者和研究者突破这两个瓶颈。

  翻译技术与翻译实践

  目前在翻译领域应用的翻译技术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计算机辅助翻译(CAT),是指利用计算机软件辅助人工进行术语管理、翻译记忆管理,以及翻译项目管理等,保证翻译质量,提高翻译效率。二是机器自动翻译技术(MT)。在神经机器翻译技术出现之前,机器翻译产生的结果不够理想,因此翻译实践领域对其关注较少。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出现了神经机器翻译技术,采用这种技术的机器翻译引擎在多种语言之间的翻译质量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借助机器翻译进行译后编辑(MTPE,又简称PE)。目前典型的译后编辑的“工作面”是采用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这样的平台,所以上述两种技术出现了融合的趋势。

  经过几年的发展,译后编辑这种翻译工作模式在语言服务的一线已经普及推广开来,但是囿于认识上的偏差,绝大多数译者和翻译研究者认为,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是为解决技术文本的翻译而开发的,因而只适用于术语多、重复性高的技术文本的翻译。此外,他们还认为,机器翻译存在大量的错误,且语言呆板生硬,因此译后编辑的工作模式也不适合文化翻译的工作。基于这样的认知,从事外文翻译的译者几乎与人工智能翻译技术绝缘,鲜有尝试计算机辅助设计以及译后编辑等新技术、新方法的。

  其实,对于中外文化互译工作,上述的翻译技术在现阶段是能够带来较大助益的。这是因为,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所提供的术语、翻译记忆、项目管理等方面的辅助功能,不论是对技术类文本,还是学术类文本乃至大众文化类文本,都能提供同样的辅助。而且,由于提供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的界面是典型的双语界面,特别有利于译者工作的开展。目前,对于文化翻译工作而言,尤其是中国文化的对外翻译,人工智能翻译技术的短板是机器自动翻译。这是因为,大多数的通用机器翻译引擎没有采用专门的中国文化相关文本进行训练,在这方面的翻译表现尚难令人满意。要想提升其在文化外译方面的表现,就需要针对这一领域,对翻译引擎进行专门的训练。

  人工智能与文化外译

  许多从事文化外译的译者和研究者,在用外语介绍中国文化的时候,都曾参考过西方汉学家的著作。将这种做法与计算机技术结合起来,就形成了基于语料库的翻译模式。在此基础上,如果我们更进一步,就可以将一些已经有中外文双语的汉学著作,整理成双语平行语料库。在翻译实践中,借助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查询这样的语料库能为翻译带来助益。比如,当译员遇到中文典籍重要引文时,如果库中包含这样的典籍内容,就能查询获取到。除此之外,还可以从这些语料中挖掘出中国文化核心术语,给译者提供有价值的翻译参考。更重要的是,当搜集的汉学著作双语语料达到一定规模后,就可以用它来训练机器翻译引擎,改善其在这一类文本翻译中的水平,使文化外译能够用上、用好译后编辑这种高效率的模式。有了经过专门训练的机器翻译引擎,结合计算机辅助工具,就有机会采用先进的翻译项目管理理念和方法,并可以采用译后编辑的模式,从而显著提高文化外译工作的效率,最大限度保证翻译的质量。具体说来,人工智能翻译技术可以帮助文化外译工作达成下面四个目标。

  1.改善中国文化外译项目的质量控制。在翻译实践中使用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可以帮助译员提高效率,同时还有助于保障译文质量。进行中国文化外译项目实践时,译者可以借助翻译辅助工具中的术语检查等质量控制手段,有效监控翻译文本的质量,将出错率降至最低。

  2.改善中国文化外译项目的流程和管理。目前大多数中国文化外译工作仍局限于单兵作战、单机操作的状态,译员间协同性差,技术参与程度低,翻译效率受到制约,而且各个项目小组已经积累起的资源和经验难以便捷地传播和共享。而建立中国文化外译的核心资源库,借助网络化的CAT平台,可以实现较大规模的多人协作翻译,并且最大限度上实现项目进度管理、术语统一、协作校阅等目标,从而解决上述问题。

  3.建立中国文化外译的计算机辅助翻译模式和资源库。这些资料可以为机器自动翻译提供训练所需的基础语料,进一步改善机器翻译的性能,从而实现良性循环。

  4.为人才培养提供知识积累。有关中国文化的双语语料库可以用在翻译教学上,为中国文化外译的人才培养提供素材。

  人工智能与应急语言服务

  应急语言服务是针对特殊事件所进行的语言应用活动,涉及的语言主要有汉语普通话及各地方言、少数民族语言、通用外国语,以及手语或盲文等。可以说,应急语言服务是中西文化互鉴过程中的“特例”,这种文化交流中的互动会更加集中而突出,更能凸显出语言服务对于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此次疫情中,我国的多语言应急服务经受住了考验,出现了不少的自觉行动。比如,多所高校参与研制并发布了《疫情防控“简明汉语”》;北京语言大学等单位紧急研发了《疫情防控外语通》;很多高校翻译专业的本科生和硕士生积极参与到抗疫资料的翻译工作中,制作多语种应急防控术语库并及时跟国内外翻译团队分享。

  针对突发公共事件,语言服务需要快速响应,并提供多维度、立体化的服务,为此,势必会用到语音识别、语音合成、语言大数据、机器翻译等人工智能语言技术。从相关的报道来看,提供这些应急语言服务的团队,绝大多数都认识到了信息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对语言服务有巨大的帮助,并在实践中积极应用这些技术。此次疫情中涌现出的自发、自觉的应急语言服务,充分利用了人工智能语言技术,进行了相应的应急话语能力建设,及时回应了国际关切,有力有效地传播了中国声音。经过此番实战演练,未来会有更多的研究者和语言服务产业的从业人员,更加关注人工智能技术在应急语言服务中的应用,更好地因应需求,借助技术提供更精准、更优质的语言服务,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维护国家安全。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汉学文史著作平行语料库建设及在中国文化外译中的作用研究”(15BYY093)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