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近年发展概况
2011年12月27日 14:4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第250期 作者:杨玉芳



  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意识和心理活动、心理和行为的生物学基础及其发生发展规律,是其基本研究主题。心理学对基本主题的研究在生物、个体和社会三个层次上展开,并采用不同的视角,如结构、发展、比较等。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心理学是一门枢纽科学,深刻影响其他学科的发展;其内部各个分支之间多层面交叉融合,形成了一系列新兴研究领域;在研究人的共性的同时,关注不同文化和种族的差异;心理学应用延伸到越来越广泛的领域,为社会乃至全球性问题的解决发挥着独特作用。

  科学心理学创建于1879年,在我国的传播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但其稳定和高速发展,则是在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目前我国已拥有300多个心理学研究和教学机构,研究内容涵盖了心理学几乎所有传统和新兴分支领域。在一些基础研究领域,有不少优秀的科研成果产生。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学者在国际顶级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数量不断增加。心理学应用研究主要集中于临床心理学、心理咨询与治疗、教育心理学、组织管理心理学、军事心理学和运动心理学等领域,其成果为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基础研究领域成果丰硕

  心理学对基本主题的研究,根据层次和视角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分支。心理学的发展趋势之一,是其内部各个分支之间多层面交叉融合,逐步形成一系列新兴研究领域,如社会认知心理学、神经经济学、跨文化心理学、认知神经教育学等。其显著特点是,认知神经科学的方法与技术应用于诸多心理学分支领域,在不同研究层次上揭示心理与行为的神经和遗传学基础。

  1.认知神经科学

  随着神经科学的发展以及脑成像技术的进步,心理学注重阐明人类认知活动的神经基础,即认知功能与神经结构和网络的关系,进入了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阶段。其研究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在正常人作各种认知操作的同时,用成像技术记录脑的血流变化或电活动;二是探究脑损伤病人的损伤部位与认知功能障碍之间的关系。

  近年来,国内学者开展了对基本认知过程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关于知觉和注意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出现了一些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研究成果,并在《神经科学杂志》、《当代生物学》、《美国科学院院刊》、《PLoS生物学》、《心理科学》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权威学术期刊发表,受到了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情绪是心理学工作者近年来的研究热点。过去,心理学家认为“情”与“理”是彼此独立的两个心理现象。但最近的研究发现,情绪和认知不但彼此交互,而且传统观点所认为的认知脑区也参与情绪加工。“情”与“身(体)”也有高度的关联。在考察一般情绪的同时,研究者也开始关注快速出现的情绪。另外,情绪与计算机技术结合(如情感计算、表情自动识别等)的研究也得到了更多研究者的关注。

  学习与记忆一直是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记忆最基本的规律是熟能生巧,即通过练习巩固记忆,减缓遗忘。但并非所有练习方法同样有效。同集中学习相比,分散学习的效率往往更高。我国学者采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脑电(EEG)和表征相似性分析技术揭示了记忆练习效应和分散学习效应的神经机制。结果发现,在反复练习中,每次学习所诱发的大脑活动模式的相似度越高,随后的记忆效果越好。分散学习能够提高记忆效果,同时伴随着学习过程中大脑更强的活动水平和激活模式更高的相似性。这些结果为揭示记忆练习效应的神经机制及其优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并在日常学习和教育中给我们启示。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能力之一。语言认知研究包括语言理解、产生和发展三个方面。言语知觉是理解的基础。我国学者通过研究以汉语为母语的失乐症患者对旋律、语调等信息的知觉特点,探讨音乐和语言能力的相关性以及母语经验对音乐加工能力的影响。在语言理解方面,还研究了汉语阅读、句子理解、语篇加工过程中的语法加工和世界知识整合等,并取得重要进展。在语言产生方面,主要研究口语词汇产生过程中各类信息加工的时间进程及其神经机制、语句产生中的语法编码以及口吃者语言产生的特点及其神经机制。在语言发展方面,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婴幼儿和儿童的语言获得和发展过程及其认知神经基础进行研究。还有学者在行为、脑功能和遗传基础等不同层面上对患有发展性阅读障碍的儿童(发生率约为5%)进行系统和长期跟踪研究,以期揭示这种障碍的心理机制,并探索有效的诊断和矫正方法。

  2.发展认知神经科学

  理解和促进人类心理发展是科学研究的重要使命。近十余年来,发展心理学与神经科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日益交叉融合,使得发展认知神经科学得以诞生。这为理解人类心智的起源、发展变化规律和社会心理机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并为有效促进人类心智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研究者在大脑结构、功能发育与心理行为发展、遗传和环境对个体心理行为发展的交互影响、心理行为发展个体差异的神经机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通过研究大脑结构的发育规律,发展认知神经科学发现:第一,大脑发育存在非同步性。最先发育成熟的是一些初级皮层,如躯体感觉皮层和视觉皮层等,而最后成熟的则是需要整合各初级功能的高级联络皮层,如背侧前额叶等。大脑成熟与老化遵循相反的路径和模式。第二,大脑结构发育存在个体差异,认识到这一点对于提出有针对性的促进方案具有重要意义。第三,个体的大脑结构发育与其心理发展之间存在内在联系。有关脑皮层发育与儿童智力发展的研究发现,不同智力水平的儿童在脑皮层厚度的变化率上存在显著差异。这为研究和预测个体的认知能力提供了新的视角。大脑功能发展与个体心理发展紧密相关,大脑功能的模块化、特异化以及相关功能网络的形成是心理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心理发展从不成熟转向成熟的重要体现。近年来,发展认知神经科学通过EEG、fMRI等信号的变化以及相关功能网络连接模式的变化,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探讨了脑功能发展与个体心理发展的关系,比如对基因与环境交互影响心理发展的机制进行了研究,人格研究发现DRD4基因与儿童的冲动性特质有关,但受亲子关系的调节等。发展认知神经科学还将脑—基因—行为联系起来,探讨基因与环境对脑发育以及心理发展之间的交互影响,极大地推动和深化了人们对心理发育规律的认识。

  3.社会认知神经科学

  社会认知神经科学采用认知神经科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人类的认知、情绪、人际、组织和文化等多种社会现象。自20世纪初开始,社会认知神经科学受到了各国学者的重视。近几年来,该领域在我国也逐渐发展起来。社会认知神经科学领域关于自我的研究发现,在中国文化或西方文化中,自我概念在哲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上是一致的。

  经济决策是近年来社会认知神经科学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我国学者采用fMRI对经济学中的时间折扣问题进行了研究,发现人们对未来获得和损失进行时间折扣的神经机制并不对称,大脑对未来损失比对未来获得更加敏感,而这可能由负性情绪所驱动。这一结果为揭开时间折扣的神经机制提供了新的证据。采用fMRI对经济决策中的跨期选择问题进行研究,发现在风险和不确定性条件下,大脑皮层和杏仁核与风险决策联系密切。

  应用研究领域范围拓宽

  对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的应用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形成了庞大的应用心理学的分支学科群。其研究成果对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以下仅从几个方面作一个简要介绍。

  1.心理健康

  维系与促进心理健康是心理学发展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当前,中国社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迁,人们承受着各种精神压力,可能诱发多种身心疾病。我国心理学界的各个分支特别是生理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医学心理学等都一直密切关注心身健康的相关研究。心理学家们在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基础上,关注行为与脑的关系及心身交互作用,特别是心理行为因素影响健康的机制。相关研究正在厚积薄发,从多学科交叉角度研究其作用和机理,为疾病防治和健康促进提供服务。

  心理健康研究还在群体和社会层面展开,并在三个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一是了解特定个体或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在社会或临床情境下区分出正常与异常,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以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二是对临床心理学技术在个体或群体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估;三是通过个体或群体追踪,显示国民综合素质重要维度的变化趋势。

  汶川地震后,灾害心理学在我国迅速发展起来。这门学科主要关注的是:如何准确界定心理创伤后出现的相关心理疾患;从基因—脑—行为的层面上系统考察创伤相关心理疾患的发生机制;系统描绘创伤相关心理疾患的发展变化轨迹,确定最佳的干预时点,发展个体化的、有针对性的干预方法,并检验其有效性。有关灾害对群体心理及行为的影响和心理援助的管理与服务,则需要进一步扩展研究。

  2.社会和谐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与社会情景交互影响的科学。在100多年的发展进程中,社会心理学致力于解决重大的社会现实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了完备的学科体系。与社会的持续对话是社会心理学生命力的源泉,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是其显著特色。当代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主要涉及社会认知、社会关系、群体与群体过程三大领域。进化社会心理学及文化心理学等新领域的兴起则进一步拓展了其研究范围。当前,中国的社会现实为社会心理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研究者可以在社会公正与腐败、民众心态与主观幸福感、社会互动与人际和谐、群际关系与民族冲突、非常规突发事件与应急管理、工作压力与员工职业心理健康、社会矛盾与网络群体事件、民众价值观变迁与道德教育等方面大有所为。

  3.网络心理

  网络心理学研究互联网相关情景下,人的心理、行为及其规律性。广义上而言,它是指一切与网络有关的心理学研究,包括工程心理学对虚拟现实商店的界面研究、社会心理学对虚拟社区的研究等。狭义的网络心理学则主要探究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环境下人的心理维度,以及在网络世界这个虚拟现实中,人们的行为及隐藏在其背后的心理过程和发展变化规律。当今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普遍应用,以及随之带来的一系列诸如网络人际关系、网络成瘾等新问题,都使得网络心理学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网络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主要有:互联网使用对人的认知、情感、意志、社会适应性等心理特征的一般影响;互联网对青少年人格形成的影响;互联网使用成瘾(或称网络成瘾、网瘾)的早期干预、治疗,及网络成瘾者愈后的社会再适应问题;网络的人性化功能设计问题等。近两年来,在人机交互研究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的热点问题,如自然用户界面、脑机交互、社会计算等。其中,社会计算关心的是社会行为和计算机系统间的交互,通常通过社会性软件来支持社会交互行为,其研究主要包括用户是如何在网络上进行自我展示、如何在线建立不同的社交关系以及在线建立的社会关系对线下关系的影响等。

  基础数据体系逐步建立

  对我国国民心理特征进行系统、科学的调查和监测,建立包含多个指标的国民心理特征基础数据体系,对于揭示我国国民心理的毕生发展规律,推动心理科学及相关生命科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促进全民心理健康,建立科学的社会指标体系均有重大意义。针对上述目标,国内心理学工作者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资助的两个科研项目,一是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承担的“国民重要心理特征调查”的研究;二是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承担的“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育特征调查”的研究。

  我国心理学近年的研究进展,在中国科协主编的《心理学学科发展报告2010—2011》以及《中国科学院院刊》的“心理学学科体系和方法论建设”专栏中都有报告。可以看出,我国心理学研究和应用已经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尽快提高心理学的科学研究水平,加强原创性研究,提高心理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数量与质量,发挥心理学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我国心理学科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