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育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2023年01月11日 10:0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1月11日总第2570期 作者:本报记者 陈静

  在国家倡导“双减”与疫情叠加的当下,孩子如何自律高效地学习,可谓家长最关心的话题之一。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学习科学实验室执行主任宋少卫在其新著《学习治疗手记》(清华大学出版社2021年8月版)中,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观点:如果把学习看作一个系统,它也有漏洞、会“生病”,需要治疗。“学习困难有更深层次的‘病因’,用普通的方法很难根除,相当于让人带病劳动,只会越劳动状态越差。”该书是作者20余年践行学习治疗理论的案例实录,记者就家长普遍关注的话题采访了作者。

  跨学科定制学习系统模型 

  《中国社会科学报》:“学习需要治疗”,这一灵感从何而来?

  宋少卫:一个人为什么学不会?他在学习时遇到了什么样的卡点?这些卡点在各个学科有什么具体表现?中高考分数背后有何真相……这些问题引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人脑和电脑有很多相似之处,人脑具备一套发展智能的知识符号系统,电脑也有一套约定俗成的智能系统。既然我们可以通过编程的方式使电脑进行类人的思考,那么同样可以在人脑里直接“编程”。

  从脑科学和认知心理学层面,我们对106名清华大学本科生进行了调研,发现他们的学习系统中有很多共性特征,如普遍拥有收集、识别信息的闭环验证能力,逻辑加工能力突出,知识图谱完整,注意力、记忆力、视听协调比较好。此外,他们普遍有一套正确的学习价值观,在学习观念、奋斗意识、家国情怀等方面有典型特征,多数人具有成长型思维和“二次解题程序”,即面对一道题,第一次不会时,他们会按照一个收敛式的规范操作步骤,思考第二次如何迭代,最终把它做出来。通过对清华大学本科生的持续研究,我还发现,“学霸”们普遍能形成一套解题的“定制程序”(可以理解成App)。

  基于以上研究背景,我们将脑科学、认知心理学、人工智能的前沿理论与儿童青少年的学习境遇相结合,研究积极学习系统的建构,进而落地到调整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上。历时20余年,我们创设完善了一套“学习系统模型”,包含识别驱动、语义解析、逻辑加工、价值决策等模块。这些模块尝试按照一定的程序定制模式组合成为多种问题解决程序,进而应对各类学习任务,为系统性解决青少年的学习困难构筑了原理底层与实操路径。这一理论模型是学习科学在我国本土教学中的一次实践应用。

  《中国社会科学报》:学习系统常见有哪些漏洞?

  宋少卫:以“马虎”为例,主要有四种常见类型。类型一:信息识别与执行偏差型马虎。产生这类马虎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的信息识别存在问题,驱动执行不精准,做题时没有形成及时校验的习惯。类型二:逻辑加工偏差型马虎。表面看是审题不清,实际上是逻辑加工能力存在问题。类型三:价值观偏差型马虎。习惯用马虎来遮掩自己在学习上的不用功、能力不足等问题。他们对改掉马虎毛病没有动力,更不会主动去寻找方法。类型四:知识漏洞与程序缺失型马虎。学生在某个特定的知识点、知识板块上反复出错。任何学习能力都离不开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知识上存在漏洞,解题时自然会出错。

  价值决策模块的调整至关重要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学习治疗过程中家长应如何帮助孩子?

  宋少卫:一个好家长应该具备三种能力。一是诊断定位的能力,要知道孩子最近一段时间在学习上出了什么问题,卡点在哪里;二是引导孩子基于错误进行学习系统升级的能力;三是要具备在价值决策上引领孩子的能力。我们在调研时发现,76%的清华大学本科生家长是不教孩子知识的,家长所做的是价值观引领,包括思想品德教育、为人处世之道以及面对困难的处理方式等。

  《中国社会科学报》:人工智能时代,孩子最重要的素养是什么?东亚世界严苛的教育筛选机制未来会否延续并强化?

  宋少卫:人工智能时代,孩子最重要的素养是能够自我建构、修复、升级积极学习系统,这里面包括强大的信息加工处理能力、价值决策自我调整能力(情绪管理、成长型思维、强大的意志力)。需要强调的是,价值决策模块的调整对于青少年来说依然是最为重要的。在学习治疗中,我们一直在倡导“道育”,即价值观方面的教育,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当一个孩子具有积极的价值观时,他的行为举止就是规范得体的,他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就可以是自主自发的。现实中,很多家长和老师常常用错了力,把精力花费在如何让孩子掌握知识与技能上,而忽视了对他们价值观的塑造,这无异于缘木求鱼、水中捞月。因此,虽然我们有时会从识别驱动模块入手开始干预、调整,但最后的落脚点是对价值决策模块的优化。

  我们的教育,一定是面向未来的国家人才发展战略,需要的是在一个行业、一个领域能够有突破性发展和创新性思维的领军型人才。知识灌输、全民补课的方式,培养不出这样的人,要给孩子留有足够的思考和想象的时间与空间。

  社会在变,时代在变,教育对象在变,考试方向也在变。今天我们的教育已经走到了必须改变的十字路口,要从教育设计的底层逻辑和顶层架构同步调整。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而是全世界的追求。哪个国家能够率先取得突破,就能在教育、人才、战略以及未来科技发展中获得绝对优势。

  建构自身个性化的学习系统 

  《中国社会科学报》:目前学生最常见的学习问题是什么?应该怎样面对和解决?

  宋少卫:第一,学习的效率和效果普遍不高。这与课程体系设置有关,现行教育模式是1717年在普鲁士实施的国家义务教育体系,分科教学、大班模式是那个时代的特征。300多年过去了,世界经历了四次工业革命,各种新技术不断涌现,但我们的教育内核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学习效率低、效果差的背后,是学科的割裂和教学模式的僵化。

  第二,学习与品德教育的脱节和割裂。学校传统的思维逻辑是希望通过一系列德育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道德情操,然后让学生将之运用到学习当中,成为一个爱学习的人。实际上这一思维是错误的。今天,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在现实中,学习是中小学生持续时间最长、从事强度最大、频次最高的日常活动,是学生成长的主阵地。所以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在学习这个主阵地上培养学生的品德与价值观。同时,思想品德无时无刻不与学习发生着关系,比如拿到一道数学大题,有的学生一看就投降了,“这题太难,我做不了”,而有的学生则能够克服畏难情绪将题答好。这其实就是学生的品德和价值决策对学习发挥了作用。如果我们能够正确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与思想品德相结合”的互通应用(在学习中建构品德,在品德建构之后应用于学习),学习和品德教育就会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第三,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这是教育面临的严峻考验。当前,学校、教师和家长已经普遍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采取不排名甚至不考试的做法。我认为这是治标不治本的。我们应该从传统教学转向育人,培养完整的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一方面,要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遇到的问题;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在学习以外的其他方面获得足够的成就感。

  第四,教与学分离、“传道”不足,这也是学生厌学的根源。学生怕学习吗?不怕,学生怕的是学而无趣、学而无用、学而无效。虽然反复倡导学校教学要从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将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把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活动为中心,但多数学校尚未做好这些转变,仍有很多教师认为干预学生学习问题的有效方案是多做练习、多搞随堂测验。

  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说是知行不合一。学生学了大量知识但不知道怎么用,也没人给学生讲清楚,知识学习对他们没有吸引力。很多学生在自身学习系统建构上存在问题。以知识传播为主导的学科教育千篇一律,学生要实现个性化的学习,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只有那些在学习系统各个模块因机缘巧合而得到“特殊培养”,或者感悟力比较强的学生,才有机会脱颖而出。同时,由于物质生活条件不断改善,青少年的学习动机出现了明显下滑。我们正在力所能及地推动这一变革:让学习治疗逐步进入中小学和成人学习领域,打破学科界限,建立学习和心理的桥梁,使学习成为一个更加科学高效的过程;从问题诊断、能力建构以及价值创造的角度,引导学习者更好地去建构自身个性化的学习系统。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77号C座2-5层 邮编:10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