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勒兹笔下的症候学
2022年10月26日 10:4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10月26日总第2516期 作者:姚娇寅

  法国哲学家福柯为我们勾勒了一个作为谱系学家的尼采的经典形象。按照福柯的描述,尼采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分析历史的方法。这种方法有别于传统的历史学。传统的历史学寻求确定和唯一的起源,而谱系学则揭示出起源的多样性与差异性。对于谱系学家来说,历史由无数纷繁复杂的事件构成,在起源处,多种力量相互冲突、对峙和叠加。谱系学家致力于描述事件散布的轨迹,以此呈现出历史内部的分歧,使那些被压抑的、否定的、忽视的对象的知识显现出来。福柯总结了尼采谱系学方法的基本特征,并将这种方法运用到自身的哲学实践之中。

  在另一位法国哲学家吉尔·德勒兹的阐述中,尼采哲学却呈现出一种迥然不同的面貌。德勒兹在《尼采》(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11月版)中发现,哲学在尼采这里成为一种解释、评价和诊断的技艺,哲学家成为世界的阐释者、批判者和治疗者。如果说福柯眼中的尼采主要是一位另类的历史学家,那么德勒兹眼中的尼采则更像是一位心理学家、生理学家,乃至医生,正如尼采在一些著作中自我标榜的那样。德勒兹笔下的尼采,与其说是一位谱系学家,不如说是一位症候学家。谱系学涉及起源、事件和历史,症候学则关注解释、评价和诊断。

  作为症候学的尼采哲学首先表现为一种意义哲学。在尼采这里,现象被看作一种症候。如果说谱系学是一种分析历史的方法,那么症候学则是一种分析现象的方法。谱系学在起源处发现差异,症候学经由现象获得意义。两者之间的联系在于,起源处的差异,正来自解释的差异。谱系学的起源批判背后已经暗含了症候学的解释技术。正如德勒兹所指出的,尼采以现象和意义的连接取代了表象与本质的二元对立。对于尼采而言,意义存在于占有事物的力之中,并随着占有事物的力的关系的变化而变化。这意味着,一种新的解释会对事物的原有意义进行改写,以此带来意义的翻转和颠倒。因此,在症候学的意义上,哲学可以被定位为一种解释的技术。

  作为症候学的尼采哲学继而表现为一种价值哲学。症候学不仅对现象进行解释,还要对价值进行评判。解释确立了现象的意义,评判则决定了价值的等级。价值之间有等级之分,正如生命有健康和病态之分。症候学关注价值如何被创造,价值的基本原则何以产生,价值的区分性因素以何种方式被确立。尼采主张重建价值的评判标准,以高贵和卑贱的伦理等级取代善和恶的道德等级。按照德勒兹的理解,意义涉及事物同占有它的力之间的关系,价值则涉及力的等级关系。不同的意义因占有它的力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价值等级。价值的重新评估是哲学实现其批判功能的唯一途径。哲学家因其对价值的重估而成为未来价值的确立者。因此,在症候学的意义上,哲学可以被定位为一种评价的技术。

  作为症候学的尼采哲学最终表现为一种生命哲学。症候学的根本任务是对疾病进行诊断,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治疗。尼采强调生命与思想的统一性。一方面,生命触动和启发思想;另一方面,思想颂扬和肯定生命。在尼采这里,任何新价值的创造均基于对生命的肯定,任何对于生命的贬抑都意味着思想的退化。尼采将这种思想的退化追溯至苏格拉底。作为形而上学的发明者,苏格拉底将思想作为审判、度量和限制生命的一种手段。在德勒兹看来,虚无主义是思想退化和生命病态的直接后果,并最终以怨恨、内疚和禁欲主义等形式表现出来,而哲学的真正目标应该是帮助思想摆脱虚无主义及其各种表现形式。因此,在症候学的意义上,哲学可以被定位为一种治疗的技术。

  虽然福柯注意到尼采的解释技术,德勒兹也注意到尼采谱系学的价值,但整体而言,作为尼采哲学的两位杰出继承者,福柯与德勒兹分别拓展了尼采哲学的不同面向。福柯在尼采谱系学的基础上,对话语、知识和权力的关系进行反思和批判。德勒兹在尼采症候学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价值进行清理和重建。福柯的工作主要面向历史,德勒兹的工作更多指向未来。倘若如德勒兹所言,福柯是一位新的档案保管员和地图绘制者,那么德勒兹本人更像是一位未来价值图式的勾勒者。

  尼采对当代法国哲学影响深远。对于尼采著作的重新解读,一方面使尼采哲学本身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另一方面也成为当代法国哲学创造力的一个重要来源。尼采哲学既包含对既有价值的批判,又涉及新价值的创造。福柯更多继承了前者,德勒兹更多继承了后者。福柯和德勒兹对尼采的解读既各具特色,又彼此呼应,共同推动了尼采哲学在当代法国思想界的复兴。在福柯和德勒兹的努力下,新尼采主义成为当代法国思想界的一股重要潮流。谱系学和症候学可以看作尼采哲学的一体两面。德勒兹提示我们,只有将作为症候学家的尼采形象叠印在作为谱系学家的尼采身上,才能得到一幅更为完整的尼采哲学肖像。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人文学院)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