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论述的“第二个结合”,实际上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进行的深刻阐释。联系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的重要主题,“两个结合”所揭示的承上启下、守正创新的指引,搭建了人文科学研究者如何参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基本框架。
习近平总书记在此次重要讲话中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在过去的几年里,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或阐述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学术界也能真真切切体会到近几年学术语境的变化,既有挑战也有机遇。
在国际创意与文化经济领域,我目睹了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概念的建构过程。如今,研究的重点不再是“他山之石”,中国已经在一些文化发展领域积累了中国经验,成为相关领域的全球风向标。学术界相应的学术研究也转向了对中国经验的提炼与总结,并越来越多地向国际社会介绍中国理念。
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格局,与自然科学领域一样,在话语权争夺过程中受到国际关系很大影响。如今亦是人文社会科学在国际学术界发出中国声音,建立中国理论自信的难得机会。过去西方意识形态和学术范式主导着我们的学术话语,我们只能跟随甚至在很长时间里主动附和,在人文研究领域,19世纪到20世纪初建立的藏学研究、20世纪中叶兴起的口头传统研究,近年来为大众熟知的新清史研究等,都清晰地呈现出这一现象。如今到了可能改变也必须改变的窗口期。中国的活态口头传统传承、发展和研究,自世纪之交引入以来,一直在进行自己的理论探索,完全可以作为一个范例呈现给学界。中国的学术不必作为西方理论的注解、案例和田野基地,我们已经准备好自信地应对这个重构相关理论的时代窗口。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此次重要讲话中提到的,要坚定文化自信,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还为之提出了三个要求:一是要体现继承性、民族性;二是要体现原创性、时代性;三是要体现系统性、专业性。在撰写《文化强国》专著过程中,我试着梳理了我国文化强国战略的历史理论逻辑与核心内涵。述及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理论渊源,同样离不开多种理论和经验来源的融合,即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依据,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总结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史的经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理论的提出,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实践的结果,更是时代的需求,具有强烈的现实导向性,从个体和社会的层面、民族和国家的层面,乃至全球发展形势的层面,都有充分的现实依据。
过去二三十年,中国学者译介了西方一百多年里发展出的理论成果,建立了西学为体、中学为用的理论生产方式。这种理论生产模式不适用于中国国情。中国学术需要将中国经验上升为更高层面的理论形态,创造性地展开,真正创造出中国的新理论形态。这将是一项长远的、极富挑战的开创性工作。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