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人民立场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践行宗旨为民造福”,这是对主题教育提出的明确要求,再次强调了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和根本立场。当前,应从理念和行动等方面切实践行宗旨、为民造福。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这不仅指出了无产阶级运动与过去一切运动的根本差异之处,也道出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内在要求。列宁则作出了更加清晰的判断,“只有相信人民的人,只有投入生气勃勃的人民创造力泉源中去的人,才能获得胜利并保持政权”。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告诫广大党员干部要“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随后,党的七大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写进党章,并正式确定为党的宗旨。这一宗旨始终镌刻在党的旗帜上,并在新时代升华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强调,“我们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我们党要做到长期执政,就必须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
回顾历史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成功,都是紧密依靠人民的结果。依靠人民取得“江山”、守护“江山”,既是党的性质宗旨的体现,也是党能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正确处理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获得了广大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进入新时代,人民的利益诉求更加多元,需要解决的问题更加复杂。这就意味着要更加牢固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时刻维护人民利益,充分调动人民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问计于民 问需于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然要求了解群众诉求、回应群众需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因此,我们要把执政本领的增强、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深深地扎根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沃土之中,不断从人民群众中汲取营养和力量。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就要深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了解群众诉求,听取群众呼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了解群众诉求、研判群众亟须解决的问题、作出有利于群众的决策,既不能刻舟求剑,也不能闭门造车,必须深入开展调查研究。
近期,党中央决定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并作为在全党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这是真正做到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的有力举措。开展调查研究,一方面要“身入”,聚焦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一线,多到田间地头、工厂车间、村庄社区与群众近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了解群众最真实的想法和最迫切的诉求。另一方面要“心入”,坚持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心里面装着群众,带着一份真诚、捧着一颗真心去调查研究,对群众充满感情,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真心实意地倾听群众呼声,感同身受地关心群众疾苦。
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
“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要以人民是否得到实惠、人民生活水平是否提高作为参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守“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秉持“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的私利,执政就是为人民服务,就是让人民群众幸福起来”,坚持“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无论是打赢脱贫攻坚战,还是夺取疫情防控重大决定性胜利,还是常态化地保障和改善民生,都充分彰显了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的鲜明特质。近期,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对开展主题教育再次提出明确要求,“强化宗旨意识,坚守初心使命,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评判主题教育成效的根本标准,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惠民生的事办实、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正所谓治国有常,利民为本。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至上,要采取针对性强、覆盖面大、作用直接、效果明显的举措,解决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民生问题。一是着力促进共同富裕,进一步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探索多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众收入、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二是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推动政府、高校、企业等主体形成合力,着力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持续实施支持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发放就业补贴等支持政策,充分发挥“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政策性岗位的支撑作用,同时引导高校建立人才培养方案的动态调整机制,提高毕业生就业匹配度,实现更高质量教育。三是健全和完善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的初心。迈上新征程,唯有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大力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努力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幸福生活,才能汇聚攻坚克难的磅礴力量,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作者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