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的三个向度
2022年08月04日 08:1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8月4日第2463期 作者:林闽钢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物,从产生之时就努力服务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保驾护航。时至今日,中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制度发展速度之快、受益面之广,成为中国改革发展的一张名片。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组成部分,在自主建构中彰显出制度特色,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对于如何把社会保障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可以从以下三个向度加以理解和把握。

  以人民为中心  统领社会保障发展

  “以人民为中心”既是中国共产党长期坚持的执政理念,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保障制度的本质特征,是贯穿新时代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发展的基本价值逻辑。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保障制度,即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首位,在社会保障制度中充分体现人民性。

  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保障制度,应保尽保、应助尽助、应享尽享、覆盖全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共同富裕,把增进民生福祉、促进社会公平作为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30多年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各项制度框架均已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并已基本实现了法定人员全覆盖。但仍有部分外出务工人员、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就业人员等没有被纳入社会保障范围,需要通过优化完善现行政策、创新改革相关制度,让人人都能享受到相应的社会保障待遇,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保障制度,把人民利益和关切贯穿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始终。面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深化改革的关键阶段,我们需要紧盯人民群众在社会保障方面反映强烈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形成以问题为导向的改革路径,锚定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方向,抓住改革的重点,守正创新推动社会保障制度发展行稳致远。

  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保障制度,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可靠、更充分的保障。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主要民生领域不断取得新进展,让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这是推动社会保障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从而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过程中,织就更密更牢的民生兜底网。

  立足国情  提升社会保障治理效能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起步较晚,水平还比较低,加之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直接影响了制度设计和运行管理。这就需要着眼全局、立足长远加强社会保障制度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有力有序有效推进。

  要用底线思维来确定社会保障制度作为国家基本制度的地位,即社会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同时,要用战略思维来明确社会保障制度作为国家重要制度的定位,即社会保障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制度安排。总体来看,社会保障作为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发挥着民生保障安全网、收入分配调节器、经济运行减震器的作用,是国家治理之重器。

  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遵循社会保障发展应与经济水平相适应的原则,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把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建立在经济和财力可持续增长的基础之上。一方面,促进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把社会保障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相结合,走大国社会保障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另一方面,针对我国城乡、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我国于2018年启动实施了基金中央调剂制度,这几年有力支持了困难省份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目前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已启动实施,将在全国范围内对地区间养老保险基金当期余缺进行调剂,今后大国社会保障的制度优势会得到更充分的体现。

  我国在经济社会条件、人口禀赋特征、社会保障基础等方面差异明显,这对大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持续有效管理带来挑战。针对当前我国社会保障统筹层次较低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国家顶层设计,做到全国一盘棋。同时,强调坚持社会保障制度的统一性和规范性,增强制度的刚性约束,加强对制度运行的管理监督。这为全面提高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治理效能指明了发展方向。

  体现家国一体的社会保障传统

  我国社会保障实践有着悠久的历史,一脉相承的历史和文化为制度建设奠定了坚实和厚重的基础。

  民生观是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的一把金钥匙。在千百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有大同思想、民本思想以及重农思想等,而早在原始社会向国家过渡的尧舜禹时代,就有“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德惟善政,政在养民”的民本思想,产生了“正德、利用、厚生”的民生观。孟子所云“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将天下、国、家三者融为一体,深刻诠释了家国一体、家国同构的政治理念。国家“立国为家”,民众“化家为国”,国和家是相通的,国家与民众的利益是一致的。家国关系可以用家内关系来理解,又可以用“小家”和“大家”的关系来理解。“家”是缩小的“国”,“国”是放大的“家”,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就是在这种家国情怀中不断建设和发展起来的。

  社会保障管理和服务传递的是党和政府的温暖。社会保障恰是一架桥梁,一头连着党和政府,一头连着广大群众,“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以老百姓之心为心,为民处处用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三个“格外”彰显出新时代社会保障管理和服务积极有为的精神风貌,通过社会保障管理和服务营造家国同心的氛围,从物质保障层次向精神关怀层面提升,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者系南京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