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进新时代数字乡村建设
2022年05月26日 08:2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5月26日第2414期 作者:郑洁 徐紫妮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提出,要“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这对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数字中国建设取得新成效提出了明确要求,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

  着力发展乡村数字经济 

  一是推进农村经济转型。对永久基本农田实行动态监测,大力推进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拓展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场景,加快推广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运用,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加工业等的全面深度融合应用。实施“数商兴农”工程,推进电子商务进乡村,促进农副产品直播带货规范健康发展,培育农村电商产品品牌。二是优化农村营商环境。运用互联网、大数据和智能化技术,探索“互联网+党建”模式,全方位、多举措优化营商环境,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搭建农村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为企业、商户办事提供“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并通过乡长热线、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方式,收集农村营商的相关问题并及时整改,提高农村数字化管理水平;充分利用LED屏、微信群等多媒体渠道,大力宣传优化农村营商环境的相关政策,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营造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三是建好农村基础设施。在农村地区加快布局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积极引入信息化技术,推进智慧农业发展,促进信息技术与农机农艺融合应用,筑牢数字乡村发展基础;重视完善农村地区与新技术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动农村地区农田、水利、公路、电力、冷链物流、农业生产加工等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推进智慧水利、智慧交通、智慧电网、智慧农业、智慧物流建设。

  着力提升农民数字素养 

  一是不断丰富农民数字生活价值内涵。切实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协调和系统推进,注重构建知识更新、创新驱动的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育体系,培养具有数字意识、计算思维的数字农民。着力拓展农民的数字生活、数字学习、数字工作、数字创新四大场景,激发农民建设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升其数字化适应力、胜任力、创造力。二是加快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各级政府发挥作用,为农民提供在线培训服务,培养造就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鼓励人才下乡,多渠道、多形式参与数字乡村建设;加强对农村干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及广大农民的数字化技能培训,切实提高农民的数字化水平和能力,更好助力数字乡村建设。三是加速推动农民职业转换和身份转换。抓住数字乡村建设发展的重要窗口期,促进农民不断加强学习,成为数字化时代有文化、能创新、敢创业、懂管理、善经营的“数字新农人”;勇于打破乡村传统生产方式,完成智能技术与乡村场景的有机“嫁接”,探索城乡融合发展创新理念和沟通方式,帮助农民成为农业转型升级的新舵手,积极引领现代农业的新航向,促使农业经济不断焕发创新活力。

  着力提高数字治理效能 

  一是打造信息平台,构建乡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通过信息平台加强业务协同、畅通政策传递和信息反馈通道,推进涉农服务事项在线办理;开设信息服务平台,集农业信息查询、农科热线远程诊断、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灾害预警等信息服务于一体,实现信息实时更新、数据权威发布、内容专业集成、平台多级管理;开发适应“三农”特点的信息终端、技术产品、应用软件,打造为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完善数字化服务体系。二是整合数据资源,提升涉农信息普惠服务水平。全面推进数字技术在农业农村领域的应用,推动“最多跑一次”改革向农村延伸,在农业生产、服务、监管上实现新突破;运用“移动议事厅”等平台,引导广大村民积极参与乡村发展大讨论,提高村务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加快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和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推进各部门涉农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开放、有效整合,统筹整合乡村信息服务站点资源,提升农民生产生活数字化服务水平。三是推广“互联网+”,助力乡村管理服务数字化。推动“互联网+党建”融合发展,完善农村基层党建信息平台,优化全国党员干部远程教育,推广网络党课,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推动“互联网+社区”向农村延伸,畅通社情民意表达渠道,提高村级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促进乡村建设和规划管理信息化。发展“互联网+教育”,促进优质资源共享,推动城市优质教育资源与乡村中小学对接,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总之,加快推进新时代数字乡村建设,能够更好地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在数字经济发展背景下,我们要以数字乡村建设为落脚点,顺应数字经济发展浪潮,发挥数字技术对数字乡村治理的支撑作用,着力弥合城乡、区域数字鸿沟,开创数字乡村建设新局面,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作者单位: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扬州大学基地、重庆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