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面向新文科的新科技哲学
2022年04月12日 09:3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4月12日第2385期 作者:雷环捷

  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分支学科,当代科技哲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取得了众多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近年来,方兴未艾的新文科建设浪潮深刻影响着哲学社会科学诸多学科门类的未来发展,也为构建新时代的新科技哲学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从全球范围来看,相对于新文科而言的“旧文科”也只有数百年的历史,其形成的主要背景之一就是近代科技革命。随之塑造出讲求科学、专业、实用的教育风格,与更为古典的人文教育理念(无论是古希腊还是古代中国)迥异。此种差异性导致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分立,亦即英国科学家和小说家查尔斯·斯诺所言“两种文化”在文科教育领域的体现。

  如今,新一轮科技革命在社会与人的层面带来的新科技人文挑战亟待应对,这也是各界对于新文科建设背景与使命的共识。大数据、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命科学等新兴产业和前沿科技日新月异,促使人机物三元融合的万物智能互联时代加速到来。此时,如果仍然言必称海德格尔的“座架”、芒福德的“巨机器”,那么无疑有些过时。老调重弹难以解释新现象,西方哲学思想与中国问题情境之间亦存在鸿沟。

  新文科建设呼唤新科技哲学,为科技哲学的发展创造重要契机。与目前科技哲学的学科状况相比,新科技哲学之“新”至少可从下列三个方面予以落实。

  其一,主动打造科技人文学科。一方面,科技发展动态在实质上引领着当前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热点的产生和迁移,科技哲学也被人们寄予率先对科学技术进行人文反思的厚望。另一方面,科技哲学长期以来备受学科定位不清晰的困扰,业内同仁纷纷建言献策,其中不少人认为应“自立门户”。化危为机的关键在于抓住新文科建设的机遇,实现从“在哲学和自然科学之间”到“在科技和人文之间”的定位转型。这并非弱化自然辩证法的传统,而是新时代的新发展。在有关科学技术的议题上,科技哲学可以发挥多学科“大口袋”和新学科“催化剂”的传统优势,加强与历史学、社会学、管理学、传播学等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推动科技人文学科的整合、成熟与发展。

  其二,大力培育科技人文理念。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相应地,科技哲学应当成为科技时代精神的精华。所谓“科技人文理念”,归根到底是融合了科学精神的人文精神与融合了人文精神的科学精神。处理好批判和继承的关系,既要革故鼎新,也要薪火相传,从而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通过对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科研诚信和学术道德的倡导等,架起沟通新文科与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的思想桥梁,有助于提升完善中国科技的精神气质。科技人文理念还直接作用于科技向善,提供科技活动需要遵循的价值原则与行为规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伦理是科技活动必须遵守的价值准则,要坚持增进人类福祉、尊重生命权利、公平公正、合理控制风险、保持公开透明的原则”。2021年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拟将应用伦理新增为哲学门类下的专业学位,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指导意见》。在科技伦理受到高度重视的今天,更应以科技人文理念贯彻支撑顶层设计和学科建制,推动作为新科技哲学生长点的科技伦理行稳致远。

  其三,积极开展科技人文教育。科技哲学自身原本就综合了哲学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现代通识教育等多种功能。有的观点认为,自然辩证法课程的跨学科性特别有助于提高理工科研究生的人文素养,故应坚持基点不动摇、功能有特色、学科要开拓。在科技人文学科及其理念的旗帜下,通过科技哲学与其他相关学科领域的联合拓展,有望开辟前景更为广阔的科技人文教育阵地。从思想资源看,科技人文教育的两大来源是未来科技和传统文化。从实践宗旨看,科技人文教育是为了培养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全球视野看,科技人文教育有利于开展国际科技人文交流,坚持开放创新并贡献中国智慧。

  新时代提出新要求,新文科描绘新蓝图。发展科技人文学科、理念与教育,旨在克服两种文化分立和学科不断分化的消极影响,探究科技发展与人类未来的重大课题,助力科技强国、教育强国和文化强国建设。总之,构建新科技哲学、迈向新科技人文正逢其时、大有可为。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科学技术和社会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