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学经典切入,以文学的内容、文学的手段、文学的姿态,通过阅读鉴赏,提高感觉美、鉴赏美、享受美、表达美、创造美的意识和能力,无疑是开展美育的有效方式。而十分可贵的是,文学经典以其语言艺术的独特属性,将不同的艺术形式包蕴其间,为鉴赏者提供了领略音乐、舞蹈、戏剧、绘画、书法、建筑、民间工艺等各类艺术之美的间接途径,使人们在阅读文学经典、感受语言艺术的同时,能够借助作家的视角,获得多重艺术的审美愉悦。
中华民族向来重视文学经典中的艺术美育价值。“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正是对“艺”之美育方式及人格塑造最为简约的表达。“游于艺”之“艺”,或理解为“礼”“乐”“射”“御”“书”“数”,或理解为“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对“游于艺”之“游”,朱熹以为“游者,玩物适情之谓”,钱穆以为“游,游泳。艺,人生所需”,均在强调于从容之境中涵泳性情,成就君子人格。如何处于“从容之境”?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认为:“文学是一种与人生最密切相关的艺术。”阅读文学经典,沉浸其间,从容品读,自然有潜移默化的心灵滋润。而通过文学经典再度领悟、感受多种艺术形式之美,也早已为古今中外文学家、美学家所关注。
谈论美育,人们时常会直接对应于“艺术教育”。论及艺术教育,使人自然而然联想到一门技巧,并将其理解为学一门“技术”,比如弹琴、绘画、跳舞、写字。然而,正如艺术大家们所认为的,艺术教育不是让每个人都成为钢琴家、画家、舞蹈家、书法家,美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我们可以撷取文学经典中的“艺术”内容,在艺术的感受、体悟中领会各类艺术的美好境界,得到审美教育,而且这样的优质资源俯拾即是。比如,文学经典中有大量的题画诗、乐舞诗、体育诗,画、诗、书、舞、琴、棋之美往往相互辉映,欣赏者在阅读一首小诗时,也能有如临其境之美感。又如,文学经典中与体育艺术紧密联系的,风筝、棋、蹴鞠、秋千、竞渡、垂钓、投壶、击壤、斗草等,竞技的、娱乐的,动的、静的,形形色色,让人在“观战”的氛围中,能够收获艺术美之教育。因此,无论歌咏某类艺术的文学作品,还是作品中借了某类艺术表达自身的情志,文学经典通过对“艺术”的书写,将语言艺术与某一类具体“艺术形式”交织融合,使其具备了多重审美功能。由此所生发的美育,适应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接班人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并将“美育”置于“五育”之一。美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具体的事物和抽象的观念中,我们都可以发现美的存在,比如在自然景观、艺术作品中,在植物、动物、人类中,在物体、品德、行为中。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美育作为一种以审美活动为主要方式与手段的教育活动,能够直接作用于发展人的感性,成为人的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然而,如何实现“五育并举”呢?我们可以从最基本的文学经典阅读开始,将蕴藏于文学经典中的“艺术”教育元素加以发掘、阐释,引导广大读者通过对文学经典的品读,汲取多重艺术素养,提高审美能力,从心灵滋润的角度真正实现艺术教育的价值,达到艺术教育的目的。
文学经典所包含的多重艺术美育功能,是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独有属性,值得大力发掘。我们要善于从文学经典中,尤其是古典文学中发掘艺术教育素材,在真善美统一的境界中,在多重教育维度中潜移默化,从而推进审美教育,建构诗意人生。
(作者系兰州理工大学文学院教授)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