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研究扎实促进共同富裕问题。一直以来,共同富裕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当前更成为一个热议话题。那么,何为共同富裕,为什么要扎实促进共同富裕,又如何实现共同富裕?回答这些问题,亟须对“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予以辩证认识和把握。
共同富裕既是奋斗目标,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向着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懈努力。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
共同富裕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动态过程。推动生产力发展,促进人民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本身就是动态发展的过程。作为一个经济学范畴的概念,富裕是衡量社会财富、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从经济总量来看,我国从1952年的679亿元到如今业已成为超百万亿规模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实现历史性跨越。然而,共同富裕包含着富裕与共享,要实现从富裕到共同富裕的跨越,还必须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当前,城乡区域发展存在明显的失衡现象,一些地区发展不充分、发展动能不足,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要在这样一个基本国情下实现14多亿人的共同富裕,难以一蹴而就,需要脚踏实地、量力而行、久久为功,因此共同富裕必然表现为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共同富裕既要注重高质量发展,又要注重改革发展成果共享。推进共同富裕需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在此过程中,我们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创新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模式,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推动各类企业的竞争与合作,促进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提升,加快建设制造强国。重点是构建完整的产业体系,推进生产组织方式网络化、智能化,增强品牌影响力、核心竞争力,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引领性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不断升级的需求。关键是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不断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促进各类经济资源效率的大幅跃升,进而不断提升社会全要素生产率,为做大“蛋糕”注入持久动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我们不仅要做大“蛋糕”,更应分好“蛋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注重经济增长的包容性,支持企业合理提高劳动报酬及其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让农民分享更多产业增值收益。完善再分配制度,聚焦社会公平正义,强调社会责任,建立和完善低收入群体帮扶机制和高收入群体回报社会的激励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逐步提升全体人民收入水平和财富存量水平。同时,促进以居民消费为主体的内需格局的形成,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共同富裕既要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又要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利用市场经济,就是运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规律,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一基本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重点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实现市场准入畅通、开放有序、竞争充分、秩序规范,推动资源配置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关键在于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让市场在所有能够发挥作用的领域都充分发挥作用,坚决破除阻碍经济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一切体制机制,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更加活跃更有创造力的市场主体,有效激发实现共同富裕的内生动力,壮大共同富裕的社会根基。
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民谋利、为民解忧,补齐民生短板,在全社会努力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加强有效治理,优化公共服务,弥补市场失灵。重点是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持续改善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和普惠型养老服务,不断推进城乡区域基本公共服务更加普惠均等可及。关键在于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切实缩小城乡区域差距,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通过共同努力和共同奋斗,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77号C座2-5层 邮编:100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