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生态文明理论研究
2021年09月14日 09:5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9月14日第2251期 作者:王雨辰

  美国学者奥尔多·利奥波德在1949年出版的《沙乡年鉴》一书中提出的“生态整体主义”被认为开启了生态文明的理论研究。德国学者费切尔在1978年发表的《论人类生存的环境:兼论进步的辩证法》一文中则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生态文明”概念。我国的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并在西方生态思潮的影响下,形成了对生态文明内涵有不同理解和不同理论谱系的生态文明理论。

  生态文明的兴起不仅是建立在生态危机呈现出全球化发展趋势,严重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这一现实基础上的,而且是建立在生态科学等自然科学所揭示的生态共同体思想和思维方式基础上的。生态科学等自然科学的兴起突破了机械论的哲学世界观和自然观,形成了伦理话语和历史唯物主义话语的生态共同体思想和思维方式,由此形成两种类型的生态文明理论。以伦理话语的共同体思想为基础的生态文明理论虽然对反思人类应当如何处理与自然的关系及实践后果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它却脱离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拘泥于抽象的生态价值观维度探讨生态危机的根源与解决途径。相较而言,历史唯物主义话语中生态共同体思想和思维方式的特点则是强调自然观与历史观的辩证统一关系,要求从生产方式出发,而不是仅从伦理价值观出发去探讨生态危机的根源与途径,是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在实践基础上具体的、历史的辩证统一关系。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就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话语的生态共同体思想和思维方式基础上,这就决定了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代表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生态文化体系具有独特的内涵和理论特质,即从抽象的生态价值观探讨生态危机的根源和解决途径的缺陷,彰显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为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要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一价值目的和价值归宿。

  对于如何展开生态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西方生态文明理论虽然做了可贵的探索,但总的看则是摇摆于“德治主义”和“技术主义”两个极端之间,无法有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则秉承系统论、整体论,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的系统工程,超越了西方生态文明理论和生态思潮在生态治理观上的各自片面性。

  在如何理解发展的问题上,秉持生态中心主义伦理话语的生态文明理论完全不顾发展中国家还处于需要通过发展解决生存问题的现实,而是从西方发达国家已经高度现代化,生存问题已经得到解决的实际情况出发,主张经济零增长;秉持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生态思潮对发展的本质理解逐渐深化,但是其在不同阶段所理解的发展都存在缺陷和问题。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在对发展本质的理解上具有一致性,这主要体现在二者都批判那种以满足资本利益为基础的发展,把满足人民的需要及其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看作发展的目的、归宿和本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集中论述了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生态发展方式和科学技术创新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形成了系统的生态经济体系。

  总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当代中国生态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结合当代全球环境治理,对以往生态文明理论和生态思潮批判继承的结果,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当代全球环境治理的科学指南。

  (摘编自《理论与评论》2021年第3期,原题为《略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及其当代价值》)

  (作者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