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览黄河文学书写 探寻文化精神密码
2020年09月21日 08:3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9月21日第2015期 作者:郭树伟

  黄河流域是先民最主要的活动地域,奔腾不息的黄河水为两岸黄河儿女提供了丰厚的物质馈赠。千百年来,人们生于斯,游于斯,咏于斯,留下了丰富多彩的黄河故事。在华夏儿女心目中,黄河是母亲河、文化河,是魂之故乡。历代文人墨客对黄河故事的不间断书写,留下了许多优美的文学篇章。

  古代华夏神话传说隐喻了黄河故事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密码。《山海经》记载:“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此乃古代黄河岸边先民企图超越有限生命的束缚及其对生命永恒的渴求。《史记》记载:“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考古学家许顺湛说,华夏文明的主体是黄河文明,更有学者直接把中国称为黄河边的中国。早期的两岸先民形成了年年岁岁祭祀黄河的河神崇拜,黄河的河神是河伯。他像普通人一样有自己的婚恋生活,留下了河伯与宓妃的故事;有时他又为害两岸人民,故又有后羿“射夫河伯,眇其左目”“西门豹治邺”之故事。这反映了先民生存之际既有对黄河的依赖,还要抵抗黄河带来的灾害的现实。《史记·夏本纪》记载,帝尧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大禹“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今天,三门峡屹立于黄河之中的“中流砥柱”,相传是大禹治水时凿宽两边河道所留,历经千年荡涤巍然不动,恰如中华民族勇于斗争的铮铮铁骨。黄河北岸边的济源市流传着愚公移山的传说。愚公面对现实,勇于担当,排除万难,为子子孙孙谋万世利的精神激励着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为追求民族独立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重新发掘这个故事的内涵,带领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取得了民族解放和民族独立。《易·系辞上》记载:“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古代中国的河图洛书蕴含了深奥的宇宙星象之理。这意味着早期古代中国神话和传说已经隐喻了黄河故事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密码。

  中国古典诗词记载了黄河儿女的流风遗韵。《诗经》是中国古代的第一部诗歌总集,里面记载了黄河流域先民在黄河边生活劳作的种种细节:“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楚辞》中也有祭祀黄河之神的诗歌,《九歌·河伯》假借一次九河的神游之旅,表现出深深的故国之思。“渡河”是魏晋诗歌的常见内容或诗题,用以抒发送别、羁旅之情。如建安七子应玚的《别诗二首》前四句“浩浩长河水,九折东北流。晨夜赴沧海,海流亦何抽”,描绘了浩浩奔腾、日夜不歇的黄河意象。后四句“远适万里道,归来未有由。临河累太息,五内怀伤忧”,抒发远行万里、不知归期的悲伤忧虑之情,将羁旅的忧愁诉诸东流不歇的黄河水。盛唐时期昂扬向上、开明自信的时代精神与黄河壮丽的景色、恢宏的气势相辉映,并在诗歌中得以高度显扬。“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王维亲见的塞外黄河奇特壮丽的风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以壮阔雄浑的景象展示了王之涣昂扬向上的精神和高瞻远瞩的胸襟。李白更是善于把个人的豪情壮志、经历情感与时代的风云融入波澜壮阔的黄河水中,他笔下的黄河波涛汹涌、奔腾浩荡、气象万千,犹如他本人狂傲不羁的性格。“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淋漓尽致地表达了黄河从天而降、一泻千里的豪迈气势和诗人狂放不羁的豪纵个性,是盛唐精神的意象描写。南宋诗人陆游有“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多次书写黄河意象,寄托了南宋军民渴望恢复故土的心愿。元代作家张养浩《潼关怀古》叙写黄河时作“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则寄托作者关心人民疾苦的民本思想。康有为在《登万里长城》的诗歌中写道:“东穷碧海群山立,西带黄河落日明。且勿却胡论功绩,英雄造事令人惊。”诗人将黄河、碧海、群山、落日组合在一起,描绘了连山带河、无比雄伟壮阔的万里长城景象,借以表达作者以英雄自许、以历史创造者自命的豪气,表现出鲜明的时代气息。这些古老的文献表明,黄河的兴衰和民族的命运紧密地关联在一起,不同时期的诗人对黄河意象的书写表现出特定历史时刻华夏民族的命运。这些诗歌可谓黄河儿女书写黄河故事的流风遗韵和华美乐章。

  黄河文化精神激励华夏儿女的救亡图存和新中国的浴火重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国精神的象征。黄河的气势、黄河的力量正是这个民族的气势和力量。1934年,共产党人带领着一支坚韧不拔的队伍经过重重跋涉来到黄土高原,毛泽东浓墨重彩写下了《沁园春·雪》,并豪迈地指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抗日战争时期,黄河作为我们国家和民族的重要象征,时刻牵动着海内外所有中华儿女的心,一曲《黄河大合唱》发出了全民抗战的怒吼,增强了全民族救亡图存的斗志。“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成为时代最强音。光未然的《黄河颂》写道:“啊!黄河!你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实际上,黄河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图腾和标识,以黄河象征中华民族的性格和命运,表达了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解放斗争胜利而艰苦奋斗的英雄气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更是创造了黄河70多年岁岁安澜的历史奇迹,实现了黄河治理从被动到主动的历史性转变。九曲黄河,奔腾向前,以百折不挠的磅礴气势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黄河故事的文学书写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是讲好黄河故事的华彩篇章。

  (作者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