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发展到今天已逾三百年,历经了各种危机,至今尚未完全消解。当前资本主义危机从生产之镜破碎、成本外部化难以为继、金融危机多发等三个方面暴露出来。
生产之镜的秘密和困局
作为资本主义最杰出的批判者,马克思曾经强调物质生产是理解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起点,也是“意义世界”的来源。鲍德里亚名之曰“生产之镜”。要理解资本主义的生产,就必须理解“资本”在生产方式之中的地位。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不仅生产了产品,还生产了需要,一种人支配人的需要,后者是生产关系的生产。资本家在生产关系中占据支配地位,工人被贬为对象,从属于生产需要,并作为人力资本被生产。
这种生产方式使得世界文明版图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其实是一种排斥和区隔人类社会中与利益增长无关的行为和观念的封闭系统,其划分好坏、善恶的标准在于是否有利于利润增长和资本积累,倘若某种品行或观念阻止了这一铁律,等待的结果就是逐渐被挤压、驱逐,甚至摧毁。正是这种按照成本核算和利润增长为通行模式的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带来了文明的激烈竞争。如今,资本主义面临如下情势。1.市场竞争要求尽可能最大幅度地降低成本。2.就业率合理、阶级关系稳定的情况下,技术进步是降低成本、维持较好平均利润率的最佳渠道。3.技术更新建立在知识生产的基础上,而知识生产受限于积累、时间和资本,其中蕴含两个矛盾:(1)技术需要与知识生产存在矛盾,即知识生产满足不了日新月异的技术需要;(2)知识生产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风险投资参与进来,带来金融风险,知识生产与金融风险构成冲突。4.金融监管必然增加社会成本,抑制投资导致财政开支增加,官僚主义找到了温床。5.满足了技术创新的前提下,技术引进必然带来机器对劳动力的替代率,临时雇佣率和失业率增加不可避免。6.为减少失业率带来的社会矛盾和冲突,用于维持现有秩序的国家组织规模需要扩大,非生产性成本增加,资本利用率面临降低的危险。
成本外部化的途径和后果
所谓成本外部化,就是资本家把本应由自己承担的成本,通过某种途径转移给社会,导致社会总成本增加。成本外部化的途径无非两个:(1)商业组织在处理组织本身与外部组织法人或自然人的关系上,不承担涉外行为的责任,比如,让社会承担环境恶化的后果。(2)在处理组织内部的关系上,削减员工,以减少劳动力成本,让社会承担大规模失业的代价。于是,投资者试图以技术改进阻止不断下滑的平均利润率,因此,知识积累和技术创新成为资本主义存活和繁荣的命门。知识积累和技术创新一般而言存在周期性特征,倘若知识和技术处在创新周期的低谷,那么,资本主义很可能陷入危机和动荡。即使技术变革能够顺利完成,但由于改进了的技术的广泛应用,在降低成本上具有优势的雇主将会处在更加强势的地位,很多劳动者,或者将会被驱离工作岗位,或者处在半就业、被临时雇佣的状态,社会自然埋下不稳定的种子。就业岗位因技术取代而流失,成为资本主义成本外部化的加速器,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了降低成本,不会让机器取代工人的活动停止下来。技术更新和进步本身用来降低资本主义的生产成本,却带来了结构性的失业。
金融霸权的诱惑和风险
为了缓解投资风险,资本主义发明了很多金融工具,社会有可能再次屈服于金融霸权。资本主义要长久地存在下去还得依赖其创新能力,而债务和金融工具,倘若与技术创新、基础知识的增长没有关系,那就很难形成长效支持机制。当代资本主义为了解决产品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可谓殚精竭虑。一般通过两个途径实现:一个是增加风险投资的数量,另一个是对既有商品和服务采取改装的方式。前者势必要在金融领域实现,金融衍生品交易、次级债的无节制叠加,在监管若有若无或政府有意放松监管的情况下,金融风险必然蕴含其中。政府不得不顺应大金融寡头的节奏,否则将陷入更加困难的境地。金融寡头们成功地把多国政府和民众诱骗上了象征交易和虚拟经济的贼船。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古典实用主义现世信仰的义理及其践行研究”(18BZX111)阶段性成果)
(摘编自《理论与评论》2019年第1期,作者系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教授;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77号C座2-5层 邮编:100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