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全球文明倡议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23年07月27日 10:0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7月27日总第2700期 作者:许冰融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自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要营造公道公正、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要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要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以及“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以及全球文明倡议等中国倡议的提出将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一步构建。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为促进世界安危与共,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推进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和规范化,全球文明倡议则是新时代中国为国际社会提供的又一重要的公共产品。与全球发展、全球安全一样,全球文明问题越来越经受严峻的挑战。近年来,全球性地缘政治矛盾不断升级,国际局势跌宕起伏,错综复杂,充满了不确定性。世界经济复苏步履维艰,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又一次走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大党有责任回答这一系列的现代化之问,而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也要展现大国的担当。中国共产党致力于“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全球发展繁荣”“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促进世界和平稳定”和“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在造福中国人民的同时促进世界共同发展,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同时谋求全人类的共同进步。因此,面对不断被炒作的地缘政治冲突和在美国挑唆下不断被部分国家渲染的“中国威胁论”,作为世界大国,我们要跳出西方“文明冲突论”的陷阱,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把握人类进步大势,为构建更加合理公正有效的全球治理体系承担起更多的国际责任和担当,凝聚共识、汇聚力量,以实际行动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大国更应该有大的样子,要提供更多全球公共产品,承担大国责任,展现大国担当。创新全球治理理念,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有效的方向发展。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内涵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以一种制度代替另一种制度,不是以一种文明代替另一种文明,而是世界各国在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发展水平等情况下形成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凸显了世界文明多元性与文明共通性的辩证统一关系,是中华文明求同存异、兼容并蓄突出包容性的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是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因此,我们要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坚持包容导向,促进交融互鉴,多一些尊重和包容,少一些傲慢和偏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国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差异自古就存在,是人类文明的内在属性。没有多样性,就没有人类文明。多样性是客观现实,将长期存在。差异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傲慢、偏见、仇视,可怕的是想把人类文明分成三六九等,可怕的是把自己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强加给他人。因此,我们要坚持维护和践行多边主义,反对在国际上搞“小圈子”“新冷战”,反对威胁和恐吓,反对以脱钩、制裁等手段人为地将世界推向分裂甚至对抗。在充分尊重文明多样性的基础上谋求共同发展、共同进步。“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在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今天,我们要坚持不同文明间的平等、包容和对话,只有在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的前提下平等对话,才能推动各国文明交流互鉴,才能超越文明隔阂、推动各国璀璨文明的传承和创造性转化,也才能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创新性发展。文明的活力在于交往交流交融,走入不同的文明,取别人之优长,才能推进文明的进步。

  全球治理体制机制的创新和完善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面对国内国际风险挑战明显增多的复杂局面,构建怎样的全球治理体系成为一个严肃且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世界,都只有与时俱进才能够保持充分的活力。世界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新冠疫情后世界范围内经济复苏乏力,地缘政治冲突不断更是让世界格局变得扑朔迷离,全球治理体制机制遭受重创,在民粹主义崛起、“新冷战”“民主对抗威权”等西方叙事背景下,中国应积极推动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制,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然而,在美国的搅动下,部分国家疯狂制造“中国威胁论”,不断诋毁和抹黑“一带一路”,歪曲甚至污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部分西方国家基于霸权逻辑妄图在国际社会中掀起抵制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浪潮,以达到遏制中国的目的。全球文明倡议的提出,进一步为世界更好地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供了思路。随着全球性挑战的日益增多,有必要对全球治理体制机制进行相应的调整改革已经成为世界上很多有识之士的共识。当今世界发生的各种对抗和不公,不是因为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过时了,而恰恰是由于这些宗旨和原则未能得到有效履行。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真正的内涵在于把世界各国利益和命运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应对全球性挑战需要世界各国的通力合作。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为推动全球治理提供的中国智慧,是对全球治理体制机制的创新和完善,符合时代发展趋势。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本目的

  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一直追求和传承的理念,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中华民族从深重苦难的历史经验中总结出来的,是我们党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符合我国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弘扬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我们参与全球治理的根本目的一个就是服从服务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另一个就是为世界和平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只有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世界各国才能真正实现共同发展。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反对零和博弈、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国际关系中坚持规则导向,不断完善全球治理体制机制,主张在平等的基础上由国际社会共同制定全球治理规则。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主张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反对干涉别国内政、以强凌弱。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表示,我们不“输入”外国模式,也不“输出”中国模式,不会要求别国“复制”中国的做法,我们一如既往地为世界和平安宁作贡献、一如既往地为世界共同发展作贡献、一如既往地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作贡献。中国不会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来发展自己,而更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传播重和平、尚和谐的理念,中国始终坚持包容普惠,坚持多边主义,为维护国际秩序、促进全球和平与发展、完善全球治理提供公共产品。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面对各种交织叠加的危机,要回答一系列的现代化之问首先必须坚守人民至上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护和促进人权,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增强民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全球发展倡议。因此,全球文明倡议归根结底是要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开创民心相通的新局面,顺应人民对文明进步的渴望,努力实现物质富裕、政治清明、精神富足、社会安定、生态宜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始终把自身命运同各国人民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以中国式现代化新成就为世界发展提供新机遇,为人类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提供新助力,为人类社会现代化理论和实践创新作出新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文明多样性赋予这个世界姹紫嫣红的色彩,多样带来交流,交流孕育融合,融合产生进步。文明之间的差异不应该成为对抗和冲突的理由,在相互尊重和包容的基础上交流互鉴、共存共荣才能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提供强大动力。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明要在彼此尊重中共同发展、在求同存异中合作共赢,全球文明倡议为建立全球文明对话新秩序提供了中国经验。全球文明倡议照亮各国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大道,它的提出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倡议的基本内涵,它一方面与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一脉相承,另一方面进一步夯实了全球发展和全球安全之基,为全球治理体制机制进一步指明了基本原则,为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需要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参与,更需要凝聚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人民的共识,只有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集思广益,才能汇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力量。

  (作者系江苏第二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