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战线: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
2021年12月30日 09:2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12月30日第2320期 作者:商亮

  统一战线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于无产阶级革命与实践中。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团结和带领中华儿女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始终致力于组织、领导、巩固和发展最适合中国国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统一战线的建构初心。爱国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团结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统战工作的本质要求是大团结大联合,解决的就是“人心”和“力量”的问题。“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该从哪里开始。”中国共产党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面对的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如何挽救民族于危难、挽救人民于苦难,如何带领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成为摆在这个刚刚成立的年轻政党面前最为严峻的课题。为了回答好这道“必答题”,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伊始,就确立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而这样的初心和使命,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代表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最根本利益,这一根本利益也是各时期统一战线中各类不同政治力量的共同利益。从在共产国际指导下开展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到国共合作破裂后,积极巩固和发展工农革命统一战线,再到抗日战争时期以高超的政治智慧与灵活的具体政策建立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抗战胜利后,积极争取国内绝大多数,建立“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到新中国成立后由“革命统一战线”逐步转变为“爱国统一战线”,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内涵指向的“新时代的爱国统一战线”——党的统一战线的建构演进,对应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进程。在此进程中,民族复兴的初心始终烛照着统一战线的目标与方向,是维系各政治力量团结合作的牢固基石。统一战线深刻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路径、必然选择。

  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统一战线的行动准则。“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事实上,所有政治力量参加统一战线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实现或维护自身利益。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各阶段的统一战线,始终以中华民族利益为最高利益,符合统一战线内各政治团体的根本利益。同时,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不断巩固与扩大与各政治力量间的共同利益,带领统一战线各参与主体做到既考虑自身利益,又兼顾他人利益,尽可能画大“同心圆”,形成“共同体”,筑牢统一战线建立的根基。基于共同利益,中国共产党领导各类政治力量凝聚政治共识、确立政治底线、形成共同目标。这种思想上的政治共识,是统一战线发挥作用的思想基础。中国共产党通过政治领导和广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将党的思想、理论、路线、方针、政策转化为统一战线成员的普遍认识与行动自觉,使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政策主张转化为统一战线内各类政治力量的内心认同与积极追随。统一战线采取的行动模式是相互支援、合作共赢,行动模式是统一战线形成的最显著标志,是实现各政治团体共同利益的最重要手段,是政治共识的外化表现。合作与共赢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合作是共赢的前提,合作的目的是为了共赢;共赢是合作的目标,是否能够通过合作实现共赢决定了统一战线的成败。需要说明的是,统一战线内部必定不可避免地存在分歧与矛盾,这也是统一战线存在的必要性所在。但所有的分歧与矛盾、角逐与斗争都以不破坏合作共赢为原则,因为合作的终止意味着统一战线的解体,共赢的失败也必将导致合作无法继续。中国的统一战线实践始终浸润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和而不同”“求同存异”“聚同化异”既体现着中国人民与世界相处的风格、智慧,更表达了我们对于外部世界的善意、期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始终秉持尊重差异、扩大共识、合作包容的文化观念,围绕一致性的共同利益,凝聚多样性的智慧力量。

  团结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是统一战线的价值追求。统一战线的性质始终以团结为价值旨归。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统一战线是革命阶级的联盟,以革命目标为基础联合起来,共同抗击外来侵略、反动统治,建立起新民主主义国家政权。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兼具革命和改造的性质,主要任务是“为进入社会主义准备条件”。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统一战线成为社会主义建设力量联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祖国统一服务。党的十八大以来,将“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爱国者”纳入统一战线联盟,以伟大复兴中国梦凝聚人心、汇聚力量,进一步凸显了超越不同政治力量利益诉求差异,谋求最大限度激发爱国情感、凝聚社会共识、实现民族复兴的目标追求。

  统一战线的形式始终以团结为价值导向。大革命时期,革命统一战线以国共党内合作的形式建立。抗日战争时期,逐渐成熟的中国共产党更深刻地认识到党的独立性和领导权问题的极端重要性,以党外合作的形式联合国民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通过人民政协组织和民主协商形式与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就国内外重大事件及时交换意见、平等民主协商,既保证了各党派、人民团体的独立性,又克服了党外合作可能产生的松散性、不稳定性。进入新时代后人民政协具有的“组织上的广泛代表性和政治上最大限度的包容性”,更有利于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充分听取各党派、社会各团体、各界别的意见建议,更有利于及时化解矛盾、风险、隐患,更有利于不断增强统一战线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统一战线的形式在不断进步,而力图超越隔阂、互利共赢、兼容并包、多样并存的价值构建愈加清晰。

  统一战线的功能始终以团结为价值诉求。从立足救亡图存、突破工农联合的国共合作,到中国共产党取得执政党地位后,立足国家建设,削弱统一战线阶级斗争属性、增强建设功能,从改革开放后顺应时代发展,将统一战线的“革命”定位扩大为“爱国”底色,到进入新时代后,进一步深化改革,将统一战线的“民族”基点升华为“人类”视野,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实践始终顺应人民需求、民族利益、时代发展、世界趋势,而“团结”则是贯穿其中的永恒主题。

  百年历程、百年实践、百年发展,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已经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备的科学体系。新时代的统一战线既要有“最大的政治”的高站位,又要有“最大同心圆”的宽广度,唯此才能形成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生动局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汇聚起磅礴力量!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师范大学党委统战部)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