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里程碑
2021年10月28日 09:3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10月28日第2275期 作者:康沛竹 尚娜娜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中华大地上恣意妄为,封建统治者孱弱无能,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英雄的中国人民始终没有屈服,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一次次抗争、一次次求索,展现了不畏强暴、自强不息的顽强意志。从那时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成为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孙中山率先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被称之为“中华民族复兴的第一声”。1911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堕落的清朝政府,这是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进行的一次伟大而艰辛的探索。可以说,武昌城头的一声枪响,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树立了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

  辛亥革命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创造了历史条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有领导中国人民前进的坚强力量,这个坚强力量就是中国共产党”。而辛亥革命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创造了各方面的条件。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撼动了反动统治的根基,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赋予人们集会、结社的权利,在法律意义上为政党的产生创造了宽松的政治环境和社会条件。民国初年,各种政党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多达300余个,具有健全纲领或某一方面纲领者也多达35个。辛亥革命为民国初年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许多政党的创立,准备了环境条件,同时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准备了思想条件。辛亥革命涤荡了封建文化残余,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为新文化运动时期各种思潮的广泛涌入和传播创造了社会条件,从而打通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渠道。辛亥革命为五四运动的发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直到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重要条件。辛亥革命锻炼了早期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准备了人才力量。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正是由受到辛亥革命影响的革命分子和青年知识分子组成的。据不完全统计,在中国共产党创立时期的最初几批党员中,具有直接或间接参加过辛亥革命运动经历的人数约占三分之一。其中,一则是辛亥革命的直接亲历者,比如陈独秀、朱德、董必武、吴玉章等人作为同盟会会员,直接领导或者参加了辛亥革命,在辛亥革命的实践淬炼和反思总结中走上了“以俄为师”的道路,成为了马克思主义者;二则是辛亥革命的间接影响者,比如李大钊、蔡和森、何叔衡等人,通过大量涉猎进步书刊或者接受同盟会会员的精神启蒙,在辛亥革命的思想洗礼中民族意识、革命观念和理论信仰广泛觉醒,从民主主义者转变成了共产主义者。

  辛亥革命为中国早期现代化起到了推动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是最根本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中华民族历尽千辛万苦探索出的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辛亥革命创立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进程。辛亥革命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争取了短暂的“黄金时期”,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之后,设立实业部、经济部,颁布有利于民族振兴的政策和措施,极大地促进了民国时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1933年中华民国第一次工业普查,由刘大钧领导经济统计所的调查者们直接从工厂经理那里收集统计资料。1937年,刘大钧发表调查结果(除外资企业以外),记录了2435家中资工厂,总资本高达4.06亿余元,雇佣工人有49万余人。相比于清末民初中国经济的发展态势,总资本增加了约3倍,充分体现了民国初期资本主义经济现代化取得的瞩目成就。辛亥革命使中国的政体由封建君主制转向民主共和制,促进了人民民主意识高涨,推进了中国早期政治现代化。辛亥革命之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表明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正式在中国确立,使“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观念开始深入人心。这极大地提高了人民民主意识,表明中国社会迈出了从专制向民主转化的重要一步,为中国的政治现代化开创了一个新的阶段。另外,辛亥革命促进了社会风气的进一步开放,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大力革除封建陋习,提倡社会新风。比如废除“跪拜礼”,废除“大人”“老爷”等封建代称;废止奴婢,解放“贱民”;男子剪辫,女子放足;禁止种植和吸食鸦片;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等等。这些措施,使社会出现了生机勃勃之象,对改变社会风气产生了长远影响。虽然辛亥革命所探索的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但为之后中国共产党走出一条与之相区别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历史教训,积累了历史经验。

  辛亥革命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了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必须同舟共济,依靠团结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风险挑战”。完整的现代意义上的“中华民族”概念正是在辛亥革命时期锻造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在辛亥革命时期逐渐凸显与强化。

  辛亥革命之前,梁启超、杨度都在不同程度上使用过“中华民族”这一概念,但是“中华民族”多意指“大汉族”。辛亥革命之后,中华民国建立。“中华”与“民国”旨趣之自觉组合的词语形态,增强了国人对于“中华”一词的认同感,使得国人在考虑国家和民族整体利益时倾向于用“中华”的字样和符号。民国初年,各种以“中华”命名的组织和事物蓬勃兴起,如“中华书局”“中华银行”“中华革命党”等。此种用语习惯及运思导向,使得现代意义上的“中华民族”概念应运而生,并且逐渐流行传播。这一时期,国人之所以能够转换思维意识,将“中华民族”视为民族共同体,而非清末的“大汉族”代称,实则源于孙中山的“五族共和”思想,即《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提出的,“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以及随后《临时约法》中进一步阐明,“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这就在法律意义上确证了新建国家属于一个多民族国家,为现代意义上的“中华民族”概念的生成奠定了稳固的法理基础,同时增强了国人对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与归属感。1919年,孙中山主动摈弃了“五族共和”的提法而正式代之以“中华民族”的概念,他提出,“我们国内何止五族呢?我的意见应该把我们中国所有各民族融合成一个中华民族”。“民族熔炉”思想的提出,既凸显了孙中山国家—民族同构的建国主旨,也更加有力地整合了中华民族凝聚力,激发了人们追求民族团结、国家兴盛、社会进步的爱国主义情结。中国共产党也正是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激励下,以社会变革为己任,主动承担起了辛亥革命未完成的民族复兴伟业。

  辛亥革命为中华民族思想自觉提供了强大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英勇奋斗来实现。历史发展从来不是风平浪静的,而是充满曲折和艰辛的。”奋斗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底色。

  辛亥革命之前,处于封建社会体制机制下的“臣民”恪守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规约而行动,他们长期被剥夺政治参与权利的事实使其对周围的社会环境和政治事务养成了一种麻木不仁的心理以及奴性的依赖状态。辛亥革命之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它不仅确证了国人从“臣民”向“人民”身份的转变,而且赋予了人民国家主人的身份,这就使人民的心态发生了变革。人民在精神上从“被动”转为“主动”,提高了参与政治事务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思想的觉醒从其参与政治事务的态度中可见一斑。1915年,北京爆发了抵制“二十一条”的外交运动,80万人口的北京城,仅一次大规模的集会,人数就有30万;而在天津,连续几次大规模的集会,每次都在10万人以上,而当时天津总人口也不过70万人。可以说,辛亥革命之后,南京临时政府对人民民主权利的确认,为促进中华民族思想从“自在”转向“自觉”提供了启蒙条件。中国共产党也正是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伟大的思想觉醒中应运而生。作为一个具有高度思想自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并且矢志不渝地为之而奋斗。

  辛亥革命为推动亚洲其他国家地区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需要安定团结的国内环境,而且需要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18、19世纪之交,欧美国家相继完成产业革命,近代资本殖民主义势力随之兴起,在“东方从属于西方”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以及其他亚洲国家成为被殖民入侵和任人宰割的对象。辛亥革命的发生,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殖民势力,有力地促进了中国以及其他亚洲国家民族解放运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在中华大地上建立起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辛亥革命是20世纪初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亚洲民族觉醒”的重要标志,对亚洲其他被压迫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20世纪初亚洲的觉醒是世界革命风暴的新源泉,它与欧洲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斗争一起,揭开了世界革命的序幕。列宁曾经对以辛亥革命为主要标志的20世纪初期的亚洲觉醒评价道:“亚洲的觉醒和欧洲先进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斗争的开始,标志着二十世纪初所开创的全世界历史的一个新阶段。”

  辛亥革命作为20世纪初期中国近代历史上最伟大的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但是,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异常强大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终究行不通。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实践表明,中国革命亟须在新的领导力量下探索新出路。辛亥革命爆发十年之后,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共产党继承发展了孙中山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任务,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开启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中国共产党作为辛亥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孙中山先生遗志最忠实的继承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坚强的领导者,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历经百年的牺牲、奋斗、创造,奠定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77号C座2-5层 邮编:10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