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国家治理理论及其当代发展
2021年10月28日 09:2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10月28日第2275期 作者:刘少明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关于国家的本质、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主体、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目标、社会主义国家治理原则等重要国家治理理论,推动了马克思国家治理理论的发展。

  马克思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在理论突破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无产阶级如何推翻资本主义国家建立新的国家与政府、由谁来治理国家、如何治理国家等重大社会主义国家治理方面的问题。马克思的国家治理理论自诞生之后,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实践的进步在不断发展,在列宁的国家治理思想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国家治理理论中得到彰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关于国家的本质、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主体、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目标、社会主义国家治理原则等重要国家治理理论,推动了马克思国家治理理论的发展。

  马克思的国家治理理论

  马克思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创始人,在考察人类历史发展的诸阶段及其发展线索的基础上,深刻阐明了国家作为政治上层建筑的本质,猛烈地批判了资本主义国家作为资产阶级政治统治工具的真面目,提出了“两个必然”的历史规律,为推翻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马克思阐述了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治理主体如何构成、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治理原则,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与发展指明了方向。

  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理论家的“契约国家”论,也批判了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将国家当作市民社会基础的唯心主义历史观,将国家的本质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基础之上,强调国家奠基于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和交往方式之上。国家是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和剥削阶级的产生而诞生的,因此社会主义之前的国家“只是为了私有制才存在”。马克思认为国家的本质是“统治阶级借以实现其共同利益的形式”,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国家最重要的职能与国家的本质相对应,是阶级统治职能。同时国家还有对内的管理职能和对外维护国家安全的职能,用以维系和巩固对内的阶级统治。当国家成为政治统治的工具时,已经在起着管理社会生活的作用;当国家在管理社会生活时,并没有失去其阶级统治的性质。

  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要“到处都努力争取全世界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协调”,并在此基础上“到处都支持一切反对现存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革命运动”,暴力打碎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从而“使得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建立无产阶专政的国家和政府。因此,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治理主体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共产党。同时,在巴黎公社的实践中,马克思认识到巴黎公社所建立的国家和政府是“人民群众获得解放的政治形式,这种形式代替了被人民群众的敌人用来压迫他们的假托的社会力量”,因此人民群众在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中也扮演着治理主体的角色。因此,无产阶级的政权要遵从民主原则,无产阶级成为统治阶级之后,要“争得民主”,让每一个人获得民主政治权利。同时,无产阶级政权要实现个人自由和人类解放,通过消除阶级对立,让每个人在生产发展中逐步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从而实现自由人联合体的社会,正如马克思所说“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马克思国家治理理论的当代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依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与党和国家事业的新目标,系统地构建了国家治理的理念,致力于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了马克思国家治理理论的当代发展。

  中国共产党继承了马克思的国家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本质的理论,肯定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人民大众的国家治理主体地位。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所以中国共产党是国家治理的主体。要健全党的领导,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水平和领导水平,加强从严治党。同时,我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要坚持人民在社会治理中的主体地位。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的各项制度,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民主党派和爱国统一战线也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也是国家治理的主体。总的来说,要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治理主体结构。

  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目标是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最终消灭阶级和国家,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丰富和细化了马克思的国家治理目标理论。第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具有时间上逐步递进的特征。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目标是在各方面制度的成熟、定型上取得成效;2035年,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并体现其优越性。第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更加细化,包含13个方面: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制度、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民生保障制度、社会治理制度、生态文明制度、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一国两制”制度、外交政策、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时间的渐进和目标的细化让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更加明确清晰。

  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国家治理原则涉及政治、经济、个体生存三个层面六个方面的原则。中国共产党依据新时代国情提出了覆盖面更广、指导力更强的国家治理原则。经济层面,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体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科技创新,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政治层面,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完善行政体制,实现依法治国,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民生层面,完善民生保障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全覆盖。国家安全层面,加强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文化层面,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外交层面,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原则,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生态层面,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因此,新时代国家治理理论,既继承了马克思国家治理理论的基本原则,又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地拓展和深化了这些原则。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