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加强正确“五观”教育
2020年12月24日 10:0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12月24日第2076期 作者:刘殷君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祖国统一的精神纽带,是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更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力量之魂。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心灵深处”。新时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五观”,增强“五个认同”,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根本问题的有效途径。

  坚定党的领导是开展“五观”教育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的选择、实践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历史与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构建了牢固的政治结构,是推进各项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

  我们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充分用好用活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这些“精神宝库”,帮助新时代青年树立大历史观,把握历史发展主流主线。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党情国情,体会党的初心之重、使命之重、来路之艰,坚定理想信念、维护党的领导,让他们“真学、真信、真为”,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五观”教育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源泉。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崭新的概念,是中国共产党人对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状况的客观描述,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五观”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所蕴含的价值内涵是不同的,要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立场和方法揭示“五观”面临的时代境遇,科学阐释“五观”的时代意涵,引导学生树立和坚持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五观”。

  培育爱国之情、增强爱国之志是开展“五观”教育的精神支柱。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是动员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激励新时代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内生动力,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依靠。

  只有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激励学生厚植爱国爱党情怀,才能帮助学生自觉构建起新时代正确的国家观,旗帜鲜明地反对破坏国家统一和主权的言行;才能引导学生热爱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从历史发展的整体性上理性看待各种问题,抵制歪曲党史国史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维护国家利益;才能引导学生在立足国情、不忘本来、传承文脉中涵养文化自信的广度和深度;才能厘清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坚决反对民族分裂活动,同心协力共建民族大业。

  增强“五个认同”是“五观”教育的根本指向。人心相聚,最根本的动因是价值认同相一。“五位一体”的认同体系将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起来,从身份归属、情感纽带、精神传承和价值追求等多个方面激发和强化对国家的全面认同。

  “五观”培育的过程就是认知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的过程,是认同构建的过程。国家观的树立是对伟大祖国认同的前提,只有热爱才能认同;民族创造多彩文化,文化是民族和国家的精神标识,以中华文化为纽带的中华民族认同是坚持正确文化观、民族观的现实体现;只有牢固树立历史观,才能深刻理解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在认同中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为学生的价值观念、外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五观”教育提供了基本遵循。党中央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方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通过“五观”教育,让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从而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兰州文理学院)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