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国别研究热的“冷”思考
2023年12月12日 10:4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12月12日第2792期 作者:魏炜

  近十来年,随着中国经济体量的增长及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承担起日益重要的责任,加强对域外国家和地区全貌的综合性认知成为当今中国发展的战略性需求。区域国别研究作为新兴的跨学科研究领域在国内异军突起,国内研究机构和高校纷纷设立区域国别研究基地、成立区域国别研究院,其他类似研究中心更是如雨后春笋,发展势头令人瞩目。2022年9月,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新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中,区域国别学被确定为“交叉学科”中的一级学科。这一举措将区域国别研究热推到一个新高度,“区域国别学的跨学科建构”成为“2022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之一,与区域国别研究学科关联的国际关系、世界历史、外国语言等学科纷纷发声,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对其相关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建构和解读,对其研究范围进行规范,相关学术会议和学术讨论络绎不绝,层出不穷。同时,这门新学科的兴起也对传统的国别和区域研究产生影响,尤其是世界历史学科中的地区国别史研究,学者们一方面强调世界史研究对于区域国别学发展的基础作用,另一方面指出区域国别研究的兴起,为世界史研究内容的拓展、研究方法的更新、咨政功能和社会服务的发挥提供了新路径。

  但是,在欣欣向荣的另一面,我们也遗憾地看到,对一些国际危机我们缺乏预警、缺乏令人信服的解释,与一些区域或国别的接触和对话存在障碍,对于某些区域或国别我们仍然知之甚少,等等。诸如此类的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提醒我们,需要对区域国别研究热做些“冷”思考。

  重视区域国别研究的 

  广泛性和持续性 

  不得不承认,我们的区域国别研究仍然受“大国情结”的影响,重视“大国”以及大国关系,研究力量和问题导向大多集中在欧美大国。对于欧美之外我们曾经熟悉的区域或国别,一度因为某些原因而渐行渐远,使得这些区域或国别从我们的研究视野中淡出。当这些地区因为种种原因突然成为世界的焦点时,我们发现过去的认知已经面目全非,对于新问题新形势我们竟然道不出前因后果。这里固然有相关区域国别本身转型发展、时过境迁的原因,需要外界重新认识,更与我们研究出发的短期功利驱动不无关系。这种偏颇已经不能满足各方面对区域国别研究知识生产和现实服务的期望。所幸此类局面正在改变,如太平洋岛国这样的“冷门”区域现在已经成为研究“热门”,但是,还远远不够。

  中国的区域国别研究宗旨在于构建完备的域外知识体系,全方位服务中国对外工作。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发展区域国别研究的目的是统治与支配研究对象不同,中国的区域国别研究是为了探究全人类共同价值,探究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理论目标,服务于中国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因此,中国的区域国别研究需要以放眼全球的视野和情怀,广泛而持续地关注世界上所有区域和国别,不设置有形或无形的禁区、盲区,不做国际上业已成熟的区域国别话语体系的追随者,不以眼前的“有用”或“无用”作为研究对象的选择标准,关注世界文明的每一个单元,关注国际社会的每一个实体,真正做到全球区域国别全覆盖,以服务国家的大国、强国战略,为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提供知识支撑和决策咨询。

  重视区域国别研究的开放性 

  区域国别研究是一个高度开放的领域。它的开放一方面是因为学科的交叉性,需要吸纳不同学科相互渗透、彼此融合,对区域和国别展开多角度、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所以,区域国别研究的学科归属、内容选择都是开放的。区域国别研究的第一标识是以某区域或某国别为研究对象,这就决定了从事区域国别研究的研究者比其他领域的研究者更容易有共同话题,因为无论从经济学、法学、文学、历史学甚至自然科学等任何一个学科介入区域国别研究,研究对象都是一致的。不同的是研究的理论框架、方法路径和知识谱系,而这些不同汇聚在一起,恰恰能让我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细致、丰富、立体起来,促进研究的深入透彻,实现学科交叉的目标。

  区域国别研究开放性的另一方面是因为其研究对象、服务对象的多元性。区域国别研究需要对研究对象进行全方位的、包罗万象的研究,区域国别研究的服务对象可以是政府部门、商业机构、社会团体、普通民众,这些多元性要求区域国别研究的观念、视野、平台都应该是开放的。宏观层面,任何高校、任何机构,都不可能做到对全球区域国别研究的全覆盖;落在微观层面,即使有明确研究对象的区域国别研究机构也很难做到对研究对象的面面俱到,更遑论研究者个人。

  目前,以各区域国别研究中心为基础的研究团队基本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有必要加强同一区域同一国别研究群体的交流合作,在差异化研究特色与方向的基础上,建立常态化协同研究机制。同时要打破学科和行业囿限,以开放的姿态吸纳外事人员、媒体或商务等领域与研究对象有关联的行业从业者参与研讨,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加强跨学科和跨领域的对话,以研究对象为单位形成跨界学术共同体,信息共享、互通有无、取长补短,避免重复研究,携手绘制国内区域国别研究的学术地图,合力推进区域国别研究。

  重视区域国别的共性与个性关系 

  就像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叶子,世界上也没有一模一样的两个国家、两个区域。尽管在全球化和区域化的浪潮中,国与国特别是相邻的域内国家密切了相互的交流合作、加强了彼此之间的依存度,不可否认的是,差别仍然是存在的。即使是区域一体化程度高如欧盟之地,其成员国的内政外交、经济社会、利益关切也不是完全一致、铁板一块的,依然在不同层面、不同程度保持了各自的独特性和独立性。东盟是另一个日益被重视的“区域化”代表。东盟以“东盟安全共同体”“东盟经济共同体”和“东盟社会—文化共同体”为目标,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作为一个统一的行为体发挥作用,东南亚国家同为东盟成员国,强调对外同一个声音,但是,成员国之间仍然因国情不同而存在对外政策主张上的差异。实际情况是,无论古代还是现代,东南亚都是一个极具多样性的区域,特别是对待与东南亚地区及东盟组织关系密切的中国,受国家利益、地区利益、全球变局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每一个成员国对中国的政策都不尽相同。要对东南亚国家讲好中国故事,宣传好中国形象,先要对东南亚国家如何看中国的历史和现状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对东南亚国家的“中国形象”“中国政策”的内涵及形成发展的影响因素有深刻的认知。

  在全球范围内,欧盟和东盟的区域共性与成员个性共存并非个例,全球几乎所有的区域都类似,既存在区域的共性特征,又存在区域内各国的差异性,需要具体分析、区别应对。与此同时,每个国家又都深受其所在区域的影响和制约,大多数情况下都会考虑邻国对自己的决策行动会有什么反应。因此,需要注意比较同一区域内不同成员国之间的异同及其原因,辩证地看待区域与国别的关系,在区域中研究国别,通过国别观察区域,有助于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

  重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融合 

  区域国别研究是“大国之学”,区域国别学的设置无疑具有且必须具有强烈的现实取向和咨政需求,但是任何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有其自身逻辑,区域国别的发展亦如此。缺乏扎实的基础研究,不了解对象区域或国别发展演进的内在逻辑和国情的特殊性,就无法探究国家行为的根源,应用研究就容易沦为无本之木,流于表面,就事论事。

  区域国别研究既要立足我们的现实需要,也要从对象区域和对象国出发,通过深入细致的区情与国情研究,充分了解对方的自然环境、政治经济与社会文化,懂得对方的所思所想,厘清“他”或“他们”的关切,将民族心理、社会文化、历史演进、地缘战略等基础性和根本性问题的研究做深做透,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区域国别研究走向“区域国别学”,不能停留在“区域国别问题研究”,应力求呈现有深厚学术分析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建立有效的对话机制,抓住机会,找准发力点,找到合作共赢的最佳契合点,积极主动地参与介入域外事务,推进交流合作的深入与持久。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新形势不断提出新挑战,我们应该思考如何扎实推进区域国别研究,如何构建中国的区域国别知识体系,如何在后疫情时代尽快恢复并提升区域国别研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如何发挥区域国别研究在国内外的舆论导向功能,如何利用大数据和AI技术深化研究,等等。中国的区域国别研究之路光明又漫长,需要我们持之以恒的努力。

  (作者系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备案中心“赣南师范大学新加坡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责任编辑:崔博涵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