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跨学科视阈深化美国历史文化研究
2022年10月24日 08:4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10月24日第2514期 作者:谢文玉 陈静

  9月3—4日,由中国美国史研究会主办、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与美国研究中心承办的“跨学科视阈下的美国历史与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十九届年会在湖南省长沙市召开。来自全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的200余名与会学者围绕美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外交等主题,参加了线上线下共计40个小组的专题讨论。

  第一,政治、外交和法律等传统领域仍是本届年会研讨重点。

  在政治方面,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李剑鸣认为,应从美国统治体制的文化心理基础、国家身份塑造、移民国家的国族构建和例外论的张力着眼,重新认识“美国例外论”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意识形态的作用。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王立新指出,面对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例外主义的式微,美国总统里根对例外主义的重新阐释使其在冷战后成为民众的普遍信仰和重要的外交政策话语。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蔡萌考察了19世纪初美国男性工匠的性别想象对于工资劳动的认知,进而审视“阶级”这一社会范畴的建构性、异质性和不稳定性。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杜华探究了19世纪30年代美国废奴运动的特征和影响,认为其本身就是一种政治抗争运动。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副研究员薛冰清通过解读美国革命时期的政治漫画,重新审视美国革命的过程、性质及其国际维度。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王禹从“机器”这一美国现代政党组织的代名词出发,探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政治文化的变迁。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刘义勇通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国际协会”与“国际联盟”之争,探究美国民主党、共和党的相关外交路线与侧重点。

  在外交方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孟庆龙认为,美国国际地位的跃升与其侵华活动、维持其在中国的“权益”、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中美合作密不可分。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赵志辉考证了1914年修订后的伯利恒合同,分析其引发美日对华外交的博弈。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赵学功认为,肯尼迪政府不顾美国国内舆论与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恢复地下和大气层核试验,加剧了美苏核军备竞赛。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史宏飞从美苏科学家推动“国际地球物理年”以及两国政府对其做出的反应,分析了20世纪50年代美苏关系。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高艳杰考察美国、印度尼西亚与东南亚区域秩序变动下的“东帝汶危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助理研究员滕凯炜以美国私人基金会为例,探讨了非国家行为体对国家历史进程的塑造作用。

  在法律方面,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高嵩探讨了19世纪美国司法系统在干预劳资冲突过程中对工会及其所代表的劳工权力诉求的多重反应。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韩家炳认为,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对阿德勒案等一系列法案的判决反映了其尊重学术自由的发展历程。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教授郭巧华认为,洛克纳案从声名狼藉到逐渐恢复声誉,体现了不同时期美国社会和法律主流意识的变化。

  第二,环境、族裔、农业、城市、移民、性别等社会问题是本届年会研讨热点。

  在环境史方面,辽宁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滕海键探究了美国南部烟草和棉花等作物的种植情况,认为其兴衰演变同自然要素、社会文化要素具有密切的互动关系。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潘迎春分析了美国和加拿大在开发利用尼亚加拉瀑布方面的矛盾及其对两国关系走向的影响。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讲师赵万武考察了乔治·帕金斯·马什的“自然报复”理念的内涵、影响和应对之策。

  在族裔史领域,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于展认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民权工会联盟主义把种族斗争和经济斗争紧密结合起来,开启了现代民权运动的序幕。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讲师黄倩探讨了国际政治因素对战后全美有色人种协进会反私刑斗争的有利影响。

  在农业史领域,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原祖杰审视了早期北美自耕农传统及“农业神话”的渊源。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付成双指出,面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挑战,美国中西部农村难逃衰退命运。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吴浩认为,美国农业机械化和农场商业化等多重因素导致联邦政府的南部乡村贫困租佃农救助项目最终失败。

  在城市史方面,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韩宇和李莉分别探讨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美国各州和地方政府经济发展激励措施的持续升级与原因,以及公共住房“事实拆迁”与地方公共住房运营的困境。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李晶探究了纽约公共卫生行政制度构建背后的利益纠葛、权力冲突与妥协。

  在移民史方面,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梁茂信从跨国主义角度,解读美国国际留学生归留的趋势、特征及影响。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吴金平认为,改革开放后国力提升等因素使原本亲台的粤籍华团转而支持国家统一。厦门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任慈分析了美国政府和社会延揽外国人才的策略。

  第三,跨学科、新视角下的美国史研究是本届年会亮点。

  新视角下的美国史学老问题。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侯深认为,将美国历史视为地方演化过程,可以给美国史研究带来不同视角。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伍斌提出,从跨国视野研究美国亚裔史学,有助于修正一些传统观点。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王睿恒认为,中美关系的跨国转向要求研究者深挖非政府行为体之间的关联。上海大学历史学系讲师焦姣认为,美国“新资本主义史”是复兴和创新的混合。

  中国语境下的区域(美国)国别研究。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夏立平指出,在人工智能战略方面,虽然特朗普政府和拜登政府的指导理念不同,但其战略目标相同,只是手法有别而已。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肖华锋认为,美国形成了政府—大学(学者)—基金会“三位一体”的国别区域研究模式,并以官方和民间“二位一体”的外交形式服务于美国全球政治与文化霸权战略。

  历史记忆与记忆书写。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洛阳校区教授叶凡美认为,民粹主义使美国避免了其他国家经历的颠覆性革命。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徐良认为,北美殖民地时期的历史书写从神本史观转向人本史观、从地方主义转向民族主义,对印第安人及其文明的认知态度从歧视转向主张公平对待。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谢文玉考察了20世纪60年代至今美国人对新左派学生运动的记忆,探究历史记忆的现时性和自我服务性。

  传播学视角下的美国史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翟韬认为,新中国成立初期,中美两国的舆论宣传斗争是反殖民主义与新型殖民主义之间的交锋。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胡腾蛟认为,冷战时期美国通过“美国梦”的修辞建构了“美国神话”,以便进行战略传播。长安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史澎海从宣传战视角,考察了冷战初期美国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及其演变过程。

  本届年会凸显了中国美国史研究跨学科和跨界融合的开放趋势,充分展示了中国美国史研究的最新面貌,开拓了新思维、新方法和新领域。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美国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