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科技软实力持续增强,服务国家科技创新关键领域的能力显著提升,逐步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之路。总结分析新时代科技创新的关键要素,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激发科技创新的主体活力
一是强化科技创新的统筹协同。从本质上来说,科技体制改革是基于资源约束的科技资源配置方式改革及调适过程,即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是科技体制改革的焦点问题。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科学研究已进入合作时代,需要由要素驱动、效率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要素升级、结构优化和制度变革。围绕全球科技竞合,要加强科技宏观统筹,消除制约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实现科技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在更高的起点上推进科技创新。统筹协同成为推动科技创新的必然选择。在新一轮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进程中,作为科技体制深化改革重要手段和重要目标的科技创新统筹协同,是以制度创新引领科技改革,深化科技创新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提质增效升级”,从而实现科技创新资源的高效配置利用。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强化科技创新的统筹协同改革,既符合凝聚科技创新合力、完善科技创新合作顶层设计和布局的需要,也符合加快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强国建设的现实和长远需求,有助于凝聚起科技创新的巨大合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自主创新道路,进而形成新的科技竞争优势。
二是健全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技术创新是由多个创新主体参与形成的创新链。在当前的知识经济背景下,要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必须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过时的体制机制。其中,实现科技和经济的紧密结合是重要的着力点。要发挥好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面对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性交汇,要打通科技和经济转移转化的通道,提高科技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提升科技创新的综合化与专业化水平,进而推动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整体跃升。要健全技术转移机制,发挥市场导向机制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建立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这是科技创新向更深层次发展的动力。科技创新的价值要通过市场来实现,离不开利用市场方法、按市场规则推动科技协同创新。所以,需要放手让市场“说话”,充分发挥市场“看不见的手”的导向作用。
三是建立保障科技创新的法律体系。中国的崛起深刻改变了国际科技力量对比结构,也加速了国际科技格局的重构。面对新科技革命与推动高质量发展形成的历史性交汇,我国正在从“科技大国”迈向“科技强国”,这也对科技法制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法治中国建设与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相互促进、深度融合。我国科技现代化要实现从“跟踪发展”到“赶超引领”的转变,必须以法治方式引领、规范、促进和保障科技创新,提升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的法律意识。这是增强科技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一环,也是我国实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目标的必然要求。只有以法律为科技创新撑起一把“保护伞”,通过法律形式把科技创新成果有效地保护起来,才能切实保护好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及合法权益,进而为促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法治保障。着眼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不断回应科技进步提出的新问题、新挑战,构建系统配套、激励相融的科技创新法律制度,是新时代推动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发展的一个鲜明特征,也是中国科技软实力建设的一大特色。
提升科技创新的整体效能
一是增强科技创新的供给能力。科技实力并不等同于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实力强也并不等同于科技创新能力强。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孕育兴起及竞争的日趋白热化,要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更好地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必须着眼科技创新资源和科技创新要素的有效汇聚,通过明确的科技创新活动目标来优化科技创新资源的配置方式,加强科技创新的有针对性制度供给。这就要求我们通过科技创新制度供给“做加法”,实现科技创新“做乘法”,激发科技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促进科技创新供需关系的高水平匹配,进而在科技创新领域实现突破以掌握更多的主动权,为实现科技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动力。当前,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技创新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持续增加,制度供给的质量和效率面临严峻挑战。需求导向的科技治理有利于抓住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进而做到聚焦科技创新的重点、难点,形成高质量的关键技术供给体系,从而更好地促进现代化发展。
二是提高科技投入与科技产出的绩效。科技投入是科技活动的中心环节,反映的是一个国家对科技资源的动员能力和配置能力。随着我国科技创新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要抓住科技革命的机遇成为世界科技强国,离不开强化科技投入的集聚放大效应和示范带动作用,提高“科技产出”的质量和实际影响。在科技创新和新旧动能转换攻坚期,面对科技创新“赶超引领”的不确定性和多样化需求,要最大限度地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蓄的巨大潜能。只有加快完善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的科技投入机制,强化科技投入不同配置方式的协调统一、优势互补,提高科技投入配置的综合化与专业化水平,扩大以提高科技投入配置效率为手段的科技有效供给,才能推动科技投入的统筹与优化,进而实现科技投入效益的最大化,提升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
三是加强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组织整合。知识经济的到来和信息技术革命的开展,改变着科技创新的发展形势和战略选择,使得我国科技发展和科技创新处于整体性的动态演进之中。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打造先发优势的战略,也是一个复杂多元的价值创造过程,始终面临着需求无限性和能力有限性之间的矛盾。这事关我国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能否顺利推进。所以,随着我国科技创新跨越发展动能的积聚,科技创新整体水平要不断实现从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的跃升。必须立足科技发展新常态和动力节点的转换,瞄准科技“痛点”、打通科技“难点”,在追求一体化深度协作的基础上,通过统筹部署和系统集成,推动科技创新主体之间协同互动形成创新合力,做到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协同发挥作用,进而加快实现从科技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科技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
提高科研文化创新影响力
一是建立尊重科技创新的价值观。科技创新在我国科技高质量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日益凸显。推动科技创新的关键,是要尊重科技创新的价值观,加快科技创新价值的实现。当前的知识经济崇尚科技创新,日新月异的科技创新是时代发展的主旋律和大趋势。只有深刻把握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内在规律,营造创新光荣的社会氛围,才能全面提升科技现代化的内生发展动力。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趋势,我国要实现从科技大国到科技强国的转变,必须尊重科技创新规律,提升科技创新效率,在深化科技创新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释放科技创新潜能、激发科技创新活力,不断拓展科技创新发展新空间,塑造科技创新发展的新动能和新优势,从而让科技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二是培养科学精神。科技创新虽然在发生时间上往往是非线性的,但也有其自身的内在逻辑和规律,是在质疑和论争的循环中不断向前推进的。在向世界科技强国进军的新征程中,随着科技向着更深层次和更高水平发展,要推进科研的整体交流和达成共识,离不开鼓励自由探索和充分的交流辩论。这种科研气氛和科学精神是保证科研创新的前提条件,也是打造良好科研文化的重要基础,对于科研人员的科研活动起着重要的形塑作用,有助于激发其创新创造活力。在探索未知世界的科研创新中,发现科研问题需要科研敏感度,解决科研问题需要科研深度。科学精神是一个支点,需要精心培育适合科研人员成长与发展的根基和土壤。唯有如此,才能在新长征的奋进路上对科技创新发展规律有清晰的认识,进而找到助推科技创新的有效路径。
三是弘扬科技强国的科学家精神。面对未知的无尽的探索,科学研究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使得科技创新是在不断质疑、争鸣和论争的循环中向前推进的。因此,科学研究充满了复杂性和艰巨性,科学成就离不开科学家精神的支撑。作为科学共同体的精神气质,科学家精神是“科技界广泛认同并遵循的科学价值理念”。面对新一轮科技产业变革,要想不断实现科技创新的新突破,离不开科学家精神的支撑与滋养。唯有弘扬科学家精神,才能筑牢科技创新的精神根基,激发科技创新的无限潜能和动力,从而肩负起新时代赋予的科技创新的重任,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汇聚起磅礴的力量。在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性飞跃中,科学家精神不仅属于科学家,而且代表着整个社会的精神高度。对科学家精神的提倡和发扬,有助于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强化国家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
坚持正确的科研价值导向
一是构建科学的科技评价体系。科技评价是对科研成果价值和效益的衡量和评定,发挥着科研工作“指挥棒”和“助推器”的作用,是推动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和根本性工作,对推动科学共同体生态良性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背景下,科学的科技评价是优化科技创新行为、提升科技创新绩效的重要决定因素,有助于科技创新要素的高效配置。事实上,科技评价的改革业已成为社会的广泛共识。在全球化的科技竞争中,随着我国科技评价从数量和质量评价向价值和贡献评价转换,要形成有效且高效的科技评价治理体系,实现科技评价的公开透明,必须破除科技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进行系统的科研管理流程再造。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和绩效为导向,通过改革科技评价制度,创新科技评价工具和模式,处理好科技评价与科技创新的耦合问题,从而能够以科技评价的主动赢得科技发展的主动,最大限度激发科研人员的活力。
二是培育包容性的科研文化。宽容科研“失败”是对科学规律的尊重,也是科学研究中的基本准则,体现着一种从功利中走出来的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这是因为,科学研究是“沿着陡峭山路向上攀登”的活动,充满着未知性和不确定性,并不能保证100%达到预期的目的,所以不可避免地与风险同在、与失败共存。此外,宽容科研“失败”也是对科研创新的鼓励。人类科技进步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纠正错误、开拓创新的历史。宽容科研“失败”虽然不是科技创新的目的,但却是科技创新和成功的必经之路。在包容性发展的科研生态中,宽容科研“失败”与鼓励科研创新是一体两面的关系。科研“失败”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科学积累,可以鼓励自由探索、激励自主创新,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让科技自主创新的源泉充分涌流,离不开“宽容科研失败”的科研文化的滋养和熏陶,必须从排斥性的“成王败寇”的指标竞争思维中跳出来。
三是加强科研诚信和学术规范。科学研究需要以诚实守信为基础,具有求真唯实的天性。要克服科研的短期行为和投机心理,以求真的精神积极追求与探索。在为科技工作者提供优良的学术信息和学术服务的同时,也要建立健全学术不端行为惩罚机制,并要使科研诚信和学术规范内化为科技工作者的精神追求和行为指南,维护好科学研究的纯洁性。科研诚信是科学最基本的道德原则,是保障科技成果可靠性的前提,也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基石,决定着科技事业发展的成败,所以必须将其摆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此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科学研究的发展与繁荣离不开健全的学术规范,因为其贯穿于科研活动整个过程,是科学研究共同体内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也是科研活动不断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保证。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国共产党提升科技软实力问题研究”(21BDJ093)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