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梯尔(Edmund Gettier)在《得到辩护的真信念是知识吗?》一文中以精妙构思的反例颠覆了传统知识的“三元定义”,指出即使同时满足“得到辩护—真—信念”也可能并非真知。20世纪以来,涵盖对这一问题思考的知识理论经历了多阶段的形式演化,知识的条件与信念的确证成为当代哲学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传统知识理论不仅受到怀疑主义的威胁,并且面临回溯论证的难题。基础主义将不证自明的感觉经验作为知识大厦的根基并通过“感觉材料”辩护信念,知识借助对“所予”的解释得以确证,即将“感觉材料”作为理解物质对象的起点。于是,知觉信念的自我证成以一种非推论的确证身份在当代知识论中发挥着特殊的认知作用。通过内省得到的知觉信念是直接的且不可错的,基础信念不依赖于其他信念的自我确证具有认知的独立性特征,因而在认识中具有独立、可靠的地位。然而,在这种意义上,基础信念同时呈现出“不可纠正的特征”,无法说明怎样从“如此不可错”的信念过渡到其他信念,由此引发出“经验中的‘所予’是否真正源于主体的知觉经验”这一问题。
同样将辩护诉诸于内在的心灵状态,信念间整体相一致的确证方式取消了信念等级的差别。一致主义强调知识的观察要求,即能够持续吸纳新的内容与信念系统相融贯并与独立的外在实在相符合,从而提供最基本的理由使我们的信念为“真”。以“最佳说明推理”寻求理解对象的理由,在解释“他心状态”上又向前迈出了一步。“一致”可以理解为“蕴含的相一致”,也可以理解为“解释的相一致”,二者都突出了主体对认知事实的把握。然而,这种方法依然在求助于其他信念,其弊端在于它要求只在信念系统之内得到支持,而系统之内尚未确证的方式便再次导致陷入怀疑主义的漩涡。同时,极端的追求一致涉及循环推理,隐含表达了确证的前提为“自身必须已被确证”即确证的过程并非独立进行。
此后,以整体的信念体系作为背景、信念间的推论关系解释作为辩护的一致主义产生,整体的相融贯体现在信念间的相互联系是凭借它们的从属关系得以确证。蒯因称其为“信念之网”,突出了其相互支持且互为联结的网状结构。这样的信念结构在体系内部不存在任何的特权信念,信念间没有上下级的区分。逻辑的相一致是融贯的核心,问题是倘若主体只寻求一致而将信念置于封闭的系统内部,在一致但不相容的信念系统间进行选择,那么所有信念的内部确证似乎都没有合理的根据,只是在同样的相融贯的系统中作出随意的选择。一致主义者面对“独立理证异议”与“多样化异议”的拷问无法给出确切的答复。基础主义与一致主义在解决确证问题的尝试中丰富、发展知识理论的同时,暴露出传统经验知识自身无法愈合的弊病。因此,当代知识理论摒弃了单从内在的心灵状态进行确证的传统理路,转而向“外在”寻求可靠保证。
外在主义者指出,知识由“可靠的”认知能力产生,一个信念得到确证成为知识,当且仅当信念产生于主体可靠的认知过程或认知机制。这一条件可以有很多的理解,比如“被担保的信念”“认识的合理性”“逻辑上恰当的”“可信赖的方式”等。感觉与推理都可能发生错误,认知的根本在于把握心智与对象的关系,而非对象自身。认识是解释主体如何形成某个关于存在物的观念。因果理论的可靠主义诉诸于信念的形成过程,提出信念的确证实现于“被相信”的事实同信念之间的因果关联,心智以一定方向达到对外在世界的感知,知识的条件转换为探究对象与心智是否处于恰当的因果关系中。可见,可靠主义并非完全排除传统知识的确证理路,因果关系依然是一种认识过程而使信念直面外在世界,以此解决对象与心智转换的问题。这种确证方式逐步成为外在主义知识理论确证的范式。
对于信念而言,这种规律可以通过科学方法加以解释,观察实验产生“事实”的虚拟条件。其中,内省与知觉作为最具代表性的认识关联,同时也是确证的两种主要方式。信念通过关联过程得到确证进而成为知识。“因果的可靠理论”与“类规律的联系”实质都在支持:信念状态与其确证的条件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然而,倘若只是把因果关系转化为如知觉、内省这样的非推论知识,一个信念殊相的过程有无数不同的可靠性,可靠主义理论对“究竟哪种过程最为可靠”难以给出清晰界定。为解决这一问题,可靠主义出现不同版本的改良理论,通常开始从信念形成序列与形成方式两个方面入手,显示出认识过程的可靠性“非自明确证”独有的理论优势。
在知识内在论与外在论的相互辩驳过程中,人们普遍以去盖梯尔化为理论目标,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怀疑论与传统知识理论之间的确证矛盾。然而,这又对知识的确证与“真”的关系存在十分严重的误解,以至于之后出现了直接或变相采纳“简单规则”的确证方式。其中。贝叶斯定律是信念度的概率确证模型,其基本作用是充当主观和客观之间实现“真”的桥梁作为成为知识的理论方式,把行为作为观察心灵的方法。当出现新的证据时,条件化定理可以通过非推论和证据条件化推理的概率来持续不间断地对信念度进行调整,以一种简单的测量信念度的确证模型为主观概率提供可靠的哲学分析,在获得新数据使认识情境产生变化时使用贝叶斯定理予以进一步解释。这种方式打破了信念辩护的传统模式,在满足个人信念度合乎概率的同时修正了静态分析的形态,知识及确证问题诉诸于非信念理由的确证,可以说是现当代知识理论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闪光点。
20世纪后半叶,分析哲学以多元性动态化的视角关注知识确证难题,将批判的矛头直指长久以来被视为知识基础的感觉经验。新实用主义者称其为“所予的神话”,以严谨的论证揭示出感觉材料及相关理论所蕴含的悖论。“心理主义唯名论”反对传统经验知识把“非推论性”的经验内容作为认识的基础且决定了我们对世界判断的最终裁决。作为理性主体,“我们”有理由而行动,成为自然的独特组成,心灵、语言与世界在推论性实践活动中相互关联起来,所呈现的概念实在论以特有的理论优势昭示着知识的社会性与规范性转向,其产生的时代效应具有里程碑般的地位。
人类对知识的获得是心智活动极为复杂的建构。当代哲学对盖梯尔问题的思考涵盖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前沿理论成果,为知识确证问题提供了更为系统、精致的解读。其理论成果将对人类社会的众多领域产生重要影响。
(作者单位:太原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