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会影响文化中的其他要素,也会受到文化中其他任何要素的制约与选择。恩格斯多次指出,科学对文化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和变革作用。钱学森把科学列入文化范畴,认为科学既对精神有提升作用,也对生产力有推动作用。现代科技产生以来,科学技术相结合成为一个独立的系统,在文化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文化发展的主导因素。
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得益于思想的解放和文化的繁荣,其形成又进一步推动了文化的发展。“自主性”是现代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科学技术的自主发展使其成为变革、发展和推动文化的主导因素。科学及观念、精神、方法的产生,瓦解了传统文化所特有的意义和价值,对人的思维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产生了革命性影响,扩展了人们的视野和思维方式。现代技术的迅猛发展,取代以手工制作为主的传统技术,引起文化载体的变革,从而导致文化范式的变迁。科学技术分别从认知层面和行动层面渗透文化系统,褪去曾经赋予神秘事物的神圣光环,改变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将人类精神文化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现代文化自产生以来就被打上了科技的烙印,具有科学理性、创造性、大众性和开放性特征。科学理性使人们冲破封建迷信的束缚而开始关注人自身的现实生活,激发了人的怀疑精神和创新精神,促进文化在思想层面的更新与发展。现代技术的进步不仅丰富了文化的载体形式和传播方式,还推动了文化的繁荣与发展。由于数字技术的发明,各种文化形式可以被刻录、保存和整理,并通过电影、电视、唱片、广播等新技术的广泛传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受众群体,从而为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现代工业孕育了“文化工业”,文化作为一种生产力成为大众的日常文化消费方式。为获得更多受众,文化产品需要具有符合广大群众需求的文化品质,因此,现代文化逐渐发展为一种世俗的、娱乐性的、开放性的大众文化。
当今时代,科技的发展逐渐趋向于与人文的高度融合,与此同时,高技术性成为现代文化的核心特征之一。在许多人文主义者看来,科技的发展造成了框限人性的危机,忽略了对人的价值的尊重、对善和美的追求,更没有关注人的生存、促进人的自由和发展,而这正是人文精神的核心所在。人们逐渐认识到,现代科技尽管已逐渐发展为现代社会中最具影响力和支配性的根本力量,但仍无法取代人类精神领域的全部。不仅如此,科技的发展还需要人文精神、人文秩序的引领。当今社会,科技的发展融合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逐渐呈现出科学技术的人文化。
现代文化的高技术性特征建立在科技与人文高度融合的基础上。因人文精神的引领,科技能够更多关注人的生存、促进人的自由和发展。一方面,科技通过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以文化发展高度契合人的发展为己任,积极汲取文化的精髓,推动社会人文秩序的有序发展。另一方面,高科技成果引进文化系统,通过丰富文化产品的形式和增加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助推文化推陈出新、走向现代化、实现产业化,还以更加崭新、生动和人性化的方式传播和展现文化的魅力和感染力。例如,被誉为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镇馆之宝”的数字版动态《清明上河图》,在超200平方米的高清巨幕上,以长128米、高6.5米,比原版放大100倍的震撼效果展现于世人;高科技互动艺术展演《清明上河图3.0》通过动态高清投影、互动装置、3D影像、沉浸式体验形式、全息投影等高科技手段,呈现传统文化与古老工艺,从各种维度营造观展的沉浸感和互动性;《清明上河图》还被转换成网络版、电子版、动画版等多种数字技术版本,其中,网络版《清明上河图》增加了注释,揭秘人们不甚了解的宋代人文景象。
可见,科技与文化互相交融、彼此渗透,为文化发展提供了方法论启示,激发文化的内在生命力和影响力,助推文化推陈出新,走向产业化和现代化。科技与文化的融合滋养着人们,人们精神需求的与日俱增更是加速了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步伐。当前,文化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动力引擎,“文化+科技”的发展趋势使文化逐渐科技化,甚至可以说,今天的文化发展就是科技与人文相结合的产物。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