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许多高校开设了批判性思维课程。批判性思维正受到越来越多学生的欢迎,也受到不少逻辑学教师的青睐,甚至有的高校把逻辑学课程改名为批判性思维。此种易帜的效果可谓“皆大欢喜”——学生觉得所学有用、有趣,教师也不必苦于讲授许多学生不感兴趣的逻辑推理和演算。那么,批判性思维和逻辑学到底是什么关系?
提出“应用假说”
关于批判性思维和逻辑学的关系,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观点。有观点认为,逻辑学是一个成熟的学科,逻辑学课则是有针对性的专业课,而批判性思维只是一种教育理念。根据这种认识,逻辑学和批判性思维分属不同范畴,逻辑学课当然不能更名为批判性思维。与之类似,正如爱真理是一种教育理念,大学的各个专业设置大体都要实现这一理念,但不能因此将任何专业课都更名为爱真理。还有观点认为,批判性思维和逻辑学之间不存在范畴差异。逻辑思维素养可检测、可量化,逻辑学课和批判性思维课的目标都是培养逻辑思维素养。前者注重专业知识,后者注重思维训练;前者涵盖全面的逻辑知识(比如命题逻辑、谓词逻辑甚至模态逻辑),后者只部分覆盖。按此思路,选逻辑学还是批判性思维,各取所需即可,比如,哲学专业可以教逻辑学课,而有些专业则可以教批判性思维。
简言之,根据第一种声音,逻辑学和批判性思维没有任何重合;根据第二种声音,逻辑学和批判性思维的内容有部分重合。前者将批判性思维完全排挤出逻辑学的范围;后者则试图为批判性思维寻求某种体面的课程地位——虽然逻辑知识的数量打了折扣,但批判性思维依然能够与逻辑学达到同样的目的,帮助学生获得逻辑思维素养。
这里提出一种不同的认识:批判性思维与逻辑学不是“完全不同”或“部分重合”的关系。批判性思维就是逻辑学的日常应用,或者说,是日常应用当中的逻辑学。如同应用中的数学依然是数学一样,批判性思维作为应用中的逻辑学,依然是逻辑学。这种认识可以被称作关于批判性思维本性的应用假说,简称为“应用假说”。
逻辑学共同体对逻辑学有大体一致的认识:逻辑学是为了挑出好的论证,并回答挑出的那些好的论证为什么是好的论证。比如,逻辑学不但告诉我们肯定前件式是一种前提能够保证结论为真的“好的”论证模式,还会用不同的方法(比如真值表方法)证明其为何能够如此。再比如,逻辑学不但告诉我们贝叶斯定理成立,还要通过概率演算的基本法则一步步推出贝叶斯定理。演绎论证的“好”在于前提保证结论;归纳论证的“好”在于前提对结论提供强支持。演绎论证分属演绎逻辑;归纳论证分属归纳逻辑。简言之,在逻辑学中,学习者不但要学会好的论证,还要学会好的论证的判定机制。
在批判性思维的教材中,较少出现“好的”论证的判定机制相关内容。这并不奇怪——批判性思维本就是逻辑的应用,应用一个原理,并不必须知道为何这个原理是对的。提供判定机制是纯粹逻辑学家的责任。
回应质疑
针对“应用假说”,有些人可能会提出一些质疑。这里尝试对一些可能的质疑进行回应。
质疑一:为何认为批判性思维就是逻辑学的应用(或者说应用当中的逻辑学)?
回答:逻辑学知识是普遍有效的,批判性思维训练则主要基于日常语境,并且批判性思维明确需要逻辑知识。因此,自然而然会形成“应用假说”。此外,很多批判性思维课程的设立,以培养逻辑思维素养为目的。
质疑二:有的逻辑知识是没用的,更不会用在批判性思维中,比如“人都是会死的,苏格拉底是人,所以苏格拉底是会死的”。这怎么解释?
回答:如果一个人很好奇苏格拉底是不是会死的,那么,他人当然可以用以上论证来回答他。因此,这是有用的。退一步讲,假设没有人进行这样的怀疑,也依然会认为该论证是有用的。设想一个人说“苏格拉底是人,所以,苏格拉底是会死的”,为了更好地理解说话者,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寻找隐含假设,一个不差的选项就是“所有人都是会死的”。其根据的就是:上述论证是一个演绎论证。
质疑三:批判性思维中的很多内容看似同逻辑没什么关系,这如何解释?
回答:其中是有关系的,只是需要去发现和说明。以图尔敏模型为例,图尔敏模型是发展论证的重要工具,在批判性思维中具有重要作用。“根据”和“断言”之间的直线表示的是逻辑上的支持关系,换言之,就是论证线。其中,加进来“保证”,是因为“根据”和“保证”一起对“断言”的支持度更高。而有时还要考虑“辩驳”,是因为这种支持不是百分之百的支持,为使其达到百分之百或接近百分之百,我们考虑“辩驳”,然后对“断言”进行“限定”(至于“支撑”和“确证”就更为明显了,那是针对“根据”和“支撑”的子理由)。经过这样的系列操作,论证完善了,我们就可以更好地基于“根据”相信“断言”。完善后的论证,还可以用常规的论证形式进行重述。这里使用的是不同强度的论证,当然和逻辑学有关。再比如,若样本数量足够大,随机取样,样本均匀,则统计归纳论证更为合理。这是归纳逻辑的结果。
质疑四:有些逻辑内容看起来无论如何不可能进入批判性思维中,比如,“A所以A”。这是个演绎论证,但是,批判性思维中不可能用到。若如此,便不能认为批判性思维就是逻辑学的应用。
回答:“A所以A”的前提能够百分百支持结论,因此,这当然是一个好的论证。而在日常语境中,常常有这样一个预设:我们需要一个非循环的论证,希望能够通过其他的信息来解释为何A。逻辑学告诉我们“A所以A”是演绎的,但这并不符合日常语境的要求,因为还有非循环这样一个条件。此外,这里也用到了逻辑语义学中的一个要求,即同一个符号的意义是单一的,如此才能说“A所以A”是循环的。因此,这个特殊的论证并不能说明批判性思维不是逻辑学的应用,其特殊性恰恰是逻辑学应用的一个结果。
这场争论的实质归根结底还是如何教好逻辑学的问题。批判性思维课程正受到越来越多师生甚至大学校长的青睐,认清批判性思维和逻辑学的关系,是这一现象成为一件好事的前提。批判性思维课教师应当清楚,批判性思维只是应用层面的逻辑学。没有逻辑学,便谈不上应用,批判性思维也就无从谈起。批判性思维课教师应学好逻辑学,尽量多了解逻辑知识(比如至少把握一种系统的判定机制)。这样,教师在批判性思维课程中才能更加游刃有余,同时也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素养。
(本文系华中科技大学教学研究项目“新文科背景下一流哲学本科专业建设方案和实践探索”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