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存在于其历史的深处,历史深处蕴含着个体生命扎根的可能性,也蕴含着个体生命成长源源不断的动力。核心价值包蕴在经典之中,民族的经典是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地被选择、解释、重构而成的,是在历史进程中开放而持续地认同、阐释与创造中共同造就的。显然,先贤的杰出思想并不仅仅属于先贤自己,同样属于历史,属于民族,乃至属于整个人类。古典时代先贤的思想其实就包含了一个民族在精神成人方面那些最关键的基因,或者说遗传密码。亲近中西古典,就是让我们与民族、人类深远的精神血脉相连通,进而让我们自身活得厚朴而通透,活得高远而自信。而古典教育就是面向人类文明与个体生命的根本问题,以研读经典文本和阐发义理为主要方式,旨在获得对古典文明传统的深入理解,生成立足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成人典范与教育法则,进而廓清个体成人的文化源起,为置身现时代的个体整全成人敞开内在可能性。
西方古典教育酝酿于14世纪文艺复兴初期,时人以人文主义为核心,借助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来再现古典精神的静穆与伟大,唤醒人们对自由卓越人性的欲求,探寻现代生活的思想范式,开启并主导近代欧洲思想的启蒙与解放。对古典教育的重视使得古典语言学、文献阐释学、历史学、铭文学等学科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深刻影响了西方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体系的建构。1538年,路德派教育家、斯特拉斯堡督学斯图谟创办第一所以希腊语和拉丁语等古代语言和古希腊、罗马文学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古典文科中学,开启欧洲近300年的中学古典教育范式。1783年,沃尔夫在哈勒大学开设首个古典学的研讨班,古典教育逐步在高等教育界成型为一门以解读和阐释古希腊语和古拉丁语文献为基础的、多学科全方位地研究古代希腊罗马文明的综合学科,即古典学。19世纪以后,古典学的研究内容扩展至但丁、塞万提斯、莎士比亚等近代名家的经典,并逐渐成为西方知识体系中必不可少的基础人文学科,古典教育也逐渐成为西方人文教育的核心。随着人们对新知识领域的探索、民族国家的崛起和商品经济的兴起,古典教育的重要地位逐步被崇尚进步与实用的专业教育所取代。直至19世纪中末期,英国托马斯·阿诺德、马修·阿诺德、纽曼和利文斯通等人呼吁保卫古典教育,以期通过古典教育来重新赓续文明传统,并为个体精神成人提供路标。进入20世纪后,面对过度强调工具理性和实用价值带来的现代性危机,以哈钦斯为代表的教育家对高度专业化的高等教育进行了批判,并于1942年在芝加哥大学实行以伟大作品阅读、苏格拉底式教学、综合测验和大学预科为特征的四年制本科生教育模式,将古典教育以通识教育的形式融合于现代大学体制。
我国现代古典教育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引进西方古典文化传统,二是传承自身古典文教传统。早在明末,就有士人与来华传教士陆续译介古希腊拉丁文献,传播西方古典文化。进入20世纪,梁启超、周作人等不遗余力地介绍古希腊文明,希冀以希腊之精神改造我国的国民性。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之后,陈康和严群等人使得中国的古希腊哲学研究走向了真正专业化的道路,同时陈康发出欲使欧美学者以不通汉语为憾的豪言壮语。罗念生一生献身古希腊文学翻译,张竹明和王焕生亦致力于古希腊和拉丁文学译介。进入21世纪,一大批学人旨在以注疏经典的方式推进学界对西方思想大传统的深度理解。中国一直有着非常深厚的古典文教传统,从春秋孔子言“庶富教”、孟子主“善政不如善教”、荀子倡“美教化”、汉儒“明教化”、魏晋“自然与名教”之辩、宋元理学教化、明代良知教化、清代礼教兴起,到近现代,梁漱溟依然强调“宁在教化”,牟宗三着力辩护“教化之大防”,徐复观亟亟提点“教化精神”乃儒家精神性格最伟大的一面,可见以教化为核心的古典传统贯穿于中国文化思想,并向世界贡献了极具中国特色的古典教育制度和模式——科举制和书院。
当下,回返古典就是让我们在天地人神之间开启更为本真、更为基本的存在,由此更充分地打开自我,让我们的生命变得更宏阔。倡导古典教育研究,要应对当代教育可能存在的问题,扎牢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根基。追寻古典教育之光,就是要在时代的喧嚣之中能够认真聆听古典智慧,以唤起我们内心的高贵与宁静,亦如夫子自道所云“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从容地行走在天地之中、古今之际。
因而,今日我们重返古典教育传统并不是一味好古,而是在当下时代背景之中不断地激活古典思想资源,缘此来追问人类生命的根本问题,帮助人们更好地面对与回应今日教育和生活提出的挑战。倡导古典教育研究,意在让我们在古今中西的视域中打开自我,追寻生命的整全与精神的教化,以期廓清中国教育的理论源流,夯实中国教育理论研究的根基,生成立足于自身文明传统和具有世界眼光的中国教育精神和中国教育学话语体系,推进当代中国教育实践的内在转向,促进教育实践的文化价值自觉。重温古典教育传统,就是要努力为当代中国教育寻根,以初始性经验敞开个体成人之道,在提示个体成人路径之时,给予个体以基于本根的价值自觉,由此而甄定自我发展的内在方向。也许回返古典不足以给予我们改变世界的直接力量,但或许可以增加我们更好地活在这个世界之中的心灵力量,让我们置身现代性处境之际,能够在与先哲的对话中触摸历史与传统中一脉直抵灵魂的生命沁香。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断地重温古典教育传统,意在追随往圣先贤,倾听遥远的教诲,并努力扎根于当下,行走在现代。我们的旨趣就是:追求古典精神,探寻教育真谛;闻古典之道,行中国之教。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古典教育研究中心教授)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