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文明和拉美文明各自散发出独特的 魅力,为后世留下了辉煌的文化遗产。在当今世界,中国与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同为发展中国家,怀着独立自主、发展振兴的共同梦想。2014年7月17日,习近平主席在巴西出席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领导人会晤并发表题为《努力构建携手共进的命运共同体》的主旨讲话。自那时起,中拉携手积极应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挑战,开启全面合作伙伴关系的新阶段。9年来,中拉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合作精神,充分体现在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共建“一带一路”、文明交流互鉴等多个方面。
围绕进一步巩固强化中拉命运共同体等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墨西哥韦拉克鲁斯大学“中国—韦拉克鲁斯”研究中心主任阿尼巴尔·卡洛斯·索特雷(Aníbal Carlos Zottele),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阿根廷—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拉美中国研究学会主席毕嘉宏(Ignacio Villagran),常州大学拉美研究中心副主任、墨西哥韦拉克鲁斯大学“中国—韦拉克鲁斯”研究中心研究员斯蒂文·索特雷(Esteban Zottele),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宝拉·瓜尼乌娜(Paola Guanuna)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西班牙语讲师张大明(Daniel Uriel Ventura Caceres)。这五位专家学者根据多年积累的中拉交流和研究经验,围绕构建中拉命运共同体与共建“一带一路”,就中拉合作成果与前景、中拉现代化发展、中拉文明交流互鉴、中拉学术共同体等议题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中拉合作大幅提升 拉共体人民生活水平
毕嘉宏表示,新时代以来,中国与全球合作伙伴共享经济繁荣和技术发展成果的想法一直都很明确。只有这样,全球才能建立一个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21世纪初,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生产力水平逐步提升,商业能力也日益增强。这在很多拉共体国家领导人和学者眼中是一件新鲜事。一些观察家由此推断,中国与拉共体国家之间的关系,超越了帝国主义或新殖民主义等传统的区域强权模式。索特雷提到,在全球范围内由美国等西方国家主导的“马歇尔计划”和“争取进步联盟”政策等深刻影响了拉丁美洲国家,这些政策建立的基础是别国只有在政治上对美国等西方国家卑躬屈膝,才能获得他们的援助,“受益”国家需要执行符合美国等西方国家利益的宏观经济计划。
在毕嘉宏看来,中拉合作大幅度提升了拉共体人民的生活水平才是事实。在过去20年里,大多数与中国合作的拉美和加勒比国家政府在科技创新、能源转型、信息技术发展、产业耦合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都找到了新的合作机遇。在互惠、互利、互不干涉内政的前提下,每一个拉共体国家都能在双边和多边会议(例如中国—拉共体论坛)上阐述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目标,建立能够实现双赢的合作伙伴关系。这就是中拉命运共同体与帝国主义或新殖民主义的根本区别。
中国式现代化成为发展中国家典范
索特雷表示,1921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抵抗外来侵略,进行现代化国家建设,中国逐渐发展为一个独立自主的现代化国家。与西方国家的工业化进程相比,中国只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就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而西方国家的工业化却跨越了几个世纪。目前,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之一,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和医疗保健系统。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主席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这份脱贫攻坚成绩单,以及中国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过程中取得的成就,正是对中国式现代化推动社会发展、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的强有力证明。
谈及中国式现代化时,索特雷表示,在中国共产党的科学规划和带领下,中国从一个依靠传统工业技术和庞大劳动力的制造大国,朝着一个由科技创新发展驱动的制造强国迈进。许多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发展中国家,深受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启发。在他们看来,不断前进的中国是为了摆脱强加于自身的不平等关系而奋力争取自主权的国家的榜样。在不平等的国际关系中,一些霸权集团为了自己的利益,放任部分国家或地区内部不同群体之间收入和分配不平等状况日益加剧,使得部分当地人口长期处于贫穷状态。除此之外,中国的国家治理现代化还展现了国家和公民社会之间良性互动的过程。这不仅为建立社会共识和公开透明的社会制度带来积极影响,还有利于增进人民福祉,提高建设质量。可以说,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为拉共体国家在促进社会团结方面树立了典范。
瓜尼乌娜表示,虽然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但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增强发展动力,就必须找到更好的管理模式。近年来,拉共体国家在开发利用部分资源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但只有找到明确的投资方向和清晰的目标后,才能满足拉共体国家人民的需求。因此,许多拉共体国家的学者对中国是如何做到日复一日地在细节上下功夫,最终推动了整个国家的发展,中国的纪律、制度和模式如何在达到治理效果的同时又符合国情等方面具有极大的兴趣。只有亲眼目睹了中国的发展成果,拉共体的各界人士才能更好地领会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逐步提升自己国家的治理能力。瓜尼乌娜说道:“这么做之后,拉共体国家不仅能与中国合作,还可以不断推动自身向前发展,与中国携手共创更加共享的美好未来。”
共建“一带一路”硕果累累
毕嘉宏认为,中拉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合作精神在抗击新冠疫情期间尤为凸显。随着疫情的阴霾散去,各国相继进入了恢复重建期。大多数与中国频繁开展合作的拉共体人员表示,尽管线上虚拟会议让双方在疫情期间保持联系,但是依然无法替代面对面沟通。在中拉两地之间往返旅行有助于双方扩大合作范围,促进政治、文化、学术和体育等各界人士交流。中国与拉共体国家以公开对话保持良好的相互理解和信任,构成了中拉命运共同体的基础。
瓜尼乌娜指出,在新冠疫情期间,中国政府向厄瓜多尔捐赠新冠疫苗和防护用具等抗疫物资,帮助厄瓜多尔社会逐步恢复常态化运行。中国的石油公司继续按照疫情前合同中的规定与厄瓜尔多合作,稳住了厄瓜多尔在这一领域的收入。“中国对我国的援助只是中国将兄弟情谊和国际合作置于个体利益之上的诸多例子之一。中国的行动彰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精神,符合互尊互信的合作原则。中国的援助让人难以忘记。”瓜尼乌娜说。
谈及中拉合作的亮点,就不得不提中拉共建“一带一路”的累累硕果。斯蒂文·索特雷表示,迄今为止,共有22个拉美国家与中方签署了“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或谅解备忘录。其中,智利、秘鲁、哥斯达黎加、厄瓜多尔与中方签署自由贸易协定。阿根廷、巴西、智利、厄瓜多尔、墨西哥和秘鲁与中方签署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协定。这意味着中拉关系将进一步走深走实。中国和阿根廷共建“一带一路”从多方面推进了中拉两地的发展。在阿根廷南部,中国葛洲坝集团分别与两家阿根廷电力公司共同建造了奈斯托尔·基什内尔总统水电站和豪尔赫·赛佩尼克省长水电站。在科学探索方面,中阿在阿根廷内乌肯省拉斯拉哈斯市建造了中国首个海外深空测控站——阿根廷深空站(CLTC-CONAE-NELQUEN),为中国探月工程和深空探测计划提供了重要的测控支持。
索特雷补充到,2021年中国与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贸易总额达到4500亿美元,实现进出口贸易平衡。尽管中国与拉共体国家之间的合作成倍增长,但双方在经贸合作上仍有提升空间。微型、小型和中小型企业数量占拉共体国家企业数量99%以上,促进这些企业对华出口的多样化,不仅能帮助它们融入国际市场,还将推动拉共体国家的社会融合发展。与此同时,索特雷表示,中拉合作再上新台阶离不开非政府组织的跨文化领导力。跨文化沟通意味着以开放、尊重、理解的态度对待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这是构建中拉命运共同体的基础之一。在中拉两地开设跨文化技能培训课程,扶持具有跨文化领导力的地方组织,会进一步推动中拉合作走深走实。
文明交流互鉴至关重要
毕嘉宏表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和“互学互鉴”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至关重要。在过去几十年里,尽管“欧洲中心主义”依然普遍存在于全球的学术生产活动当中,但对此批判的声音也越来越响亮。人们必须尽快意识到,只有一种文明模式可以在全球范围传播的想法是站不住脚的。每一种文明都有其独特的价值,世界各国的发展道路也各不相同。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就能明白“对话”与“强加”之间的对立关系。在过去,“强加”主要体现在强国通过制裁或直接干预的手段来约束其他国家及其政府。除此之外,“互学互鉴”更是超越了“宽容”,因为“宽容”并不能激励各界人士为共同事业作出承诺。中华文明和拉美文明的蓬勃发展建立在多元化的交流与合作之上,这是两大文明之间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必然结果。
索特雷在采访中表示,20世纪末之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经济体的国内生产总值在全球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最大。日本也一直保持着高速发展势头,成为全球较大的经济体之一。然而,这一格局随着中国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东盟成员国以及西亚大部分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而发生了变化。此外,中国在过去10年里对非洲与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贡献非凡,快速提升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亚洲是人类最早的定居地之一,亚洲文明要想在人类社会的未来演变中发挥关键作用,就需要亚洲各国遵守多边主义原则,即所有国家一律平等,不能因存在差别有所歧视,而应尊重文化多样性。“可以肯定的是,亚洲国家的崛起传达了这样一个事实,旧的世界秩序正在被打破,新的世界秩序正在得到构建,让我们拭目以待。” 索特雷说。
共建中拉学术共同体
中拉共建携手共进的命运共同体,离不开学术共同体作用的发挥。索特雷认为,构建中拉学术共同体应该以培养非传统媒体的传播者为目标之一。目前,西方媒体系统性地歪曲中拉双方为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所付出的努力。占主导地位的西方国家还试图通过英语来扼杀中拉之间的民间交流和对话。要想改变这种局势,中拉新闻界和学术界就需要向民众传达双方为实现沟通融通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并强调跨文化领导者的关键作用。除此之外,打破语言和文化壁垒,促进中拉政府官员、企业家、学者、工会成员等各界人士的有效沟通,也是有待加强的优先事项。
毕嘉宏对记者表示,近20年来,中国研究在阿根廷乃至拉丁美洲多个国家都有所加强。但是,除了位于墨西哥和秘鲁等国家的较为成熟的研究中心之外,大多数拉美高校和中国学术机构之间的交流十分有限。中国研究在拉美高校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教学体系中也大多缺席。中国高校创办了几家拉丁美洲研究中心,它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近年来,中国和阿根廷在社会和人文科学领域的交流上取得了新的进展。2015年11月,阿根廷祖国研究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联合成立了阿根廷研究中心。中阿不但举行了多次学术会议,中国还在阿根廷的各大博物馆举办了多场中国主题展览。正是这些努力和尝试悄然改变了阿根廷学术界与民众对中国的看法。
毕嘉宏指出,学习汉语的困难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拉学术交流。拉美地区几乎没有大学提供汉语专业的学士学位,而许多中国高校则开设了西班牙语专业。因此,学术作品的西班牙语和汉语翻译工作通常由受过翻译培训的中方学者完成。张大明是一名从事西班牙语教学数十年的教育工作者。在推动中拉合作,深化中拉关系的大背景下,张大明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项措施,让全球南方的民众也能学习另一种语言,了解另一种文化,建立跨越文化的友谊。首先,教育机构应根据中小学教育和大学教育的不同需求,积极开设外语教学和文化课程。其次,政府机构和非营利组织应向社会提供价格实惠、易于获取的语言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在线课程和移动应用程序等。最后,政府机构和高校可以为中拉学生提供充足的奖学金,鼓励青年人多参与交换学习、实习和志愿服务,获得沉浸式的语言和文化体验。
瓜尼乌娜认为,一方面,随着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升,拉美地区和中国的学术机构在经济、农业、文化、语言、翻译、科技创新、进出口贸易等领域的合作持续增加。这些现象表明,拉美学界越来越希望从多个视角认识真实的中国,并进一步探讨中拉学术合作的益处。但是,中拉学术研究的质量和数量还有待提升。另一方面,在中国留学的拉美学生所属行业繁多,研究兴趣广泛,涵盖政治、国际关系、经济、教育、翻译、旅游、医药、科技、新闻等多个领域。一些厄瓜多尔青年归国后,在当地的文化和生产项目中发挥了领导作用。这些成绩无不反映出留学中国对他们的生活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大部分赴华留学的拉美青年能与中国人民建立起真挚的友谊,这也让他们成为中国驻拉美各国的民间大使,为共同创造中拉美好未来提供更多交流、投资、合作等机会。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