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字化转型推动高等教育质量提升
2023年08月03日 11:3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8月3日第2705期 作者:陈海萍 兰继军

  在数字化时代的总体布局中,教育数字化已成为教育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策略。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必将成为所有学校当前乃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必答题和必修课。

  从“有质量”迈向“高质量”。建设教育强国,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群众的高品质、个性化学习需要,这就必然要求信息化全面赋能教育,供给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为多元、更有效率、更可持续、更加开放和更为灵活的教育服务体系。随着元宇宙、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等新兴数字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大规模应用,我国的教育数字化建设重心已从早期主要关注数字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和以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为主的数字化教育建设阶段,转向以智慧教室、智慧课堂和智慧校园建设为标志的智慧教育阶段。因此,单纯地教会学生知识已无法满足当前教育发展的需要。从教学角度而言,发展高等教育应该从提高教学质量入手,巧用善用教育数字化,广泛吸引受众,逐步从“有质量”迈向“高质量”。

  从“学会”转向“会学”。教育数字化的飞速发展,离不开学生主体的有力参与。随着云上课堂的兴起以及海量数据资源库的裹挟,学生应该学会转换思维方式,从传统的“我在学”变成“我要学”,从固有的“学会”转向“会学”,在纷繁复杂的学习库中习得自学之道和求知之法,锤炼终身学习意识,提升学习能力,发展核心素养,学会批判性习得思维,在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智力和潜能。

  从“离身”走向“具身”。离身学习主要建立在主客二分的二元论基础上,并将认知过程简化为对抽象符号的加工。对于组成教与学双边主体之一的教师而言,在过往制度化的教育中过多依赖于经验的总结和过程的积累,从而在教学中形成了行为定式和思维固化,“在个体上教师学习倾向于为他性,较少从教师职业使命与自我实现有机结合的责任高度考量问题”,缺乏主动求知的欲望和积极创新的意识,多体现为移植、搬运和被动学习。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倒逼教师从离身走向具身,推动教师主动学习现代网络技术,更新观念,积极参与大规模网络课程建设,实现从扁平化学习到立体化求知的转变。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使得压力与挑战共存、机遇与动力共生,但从根本上来说,教育的初心与旨归不会改变,教书育人的根本目的不会改变。因此,如何在数字化情境下有效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是每一个教育者常学常新、常悟常进的命题。

  第一,发挥教育数据的赋能价值。教育数字化情境下,高校面临着教学模式、评价方式等方面的优化升级,因而必须多措并举为教育教学保驾护航。一是整合精品资源,打造一站式学习社区,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制度,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资源和各类数字化平台的相互作用,有效抵御外部冲击,改善内部结构。通过线上线下教育优势互补,力促实现教育教学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内生与外推效用的结合,倍数级放大教与学的效果。二是建立教师发展数字轨迹,促进智慧学习生态的完整塑造,以便在学、教、管、评等业务场景适配师生需求,丰富教师教学智慧。以数字素养提升为关键,从思想观念更新和体系化长期训练着手,推动学校优化校本研修规划设计及其实施落地,探索将教师数字素养和能力提升真正融入教学的实践路径,有力推动线上线下教育融合提升,打造区域教育数字化发展的主力军。三是变革教学和评价模式,推动数字化教学改革与创新,促进教师围绕学生的“学”进行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探索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校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发展策略,构建高校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发展共同体,重构数字化时代教师数字化教学理念,以实现更具包容性和韧性的教育数字化转型,助推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推动教师积极参与教育数字化转型。教师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因素。他们能够通过数字化学习内化和形成新知,优化教学过程和方法,提升学习效率与教学质量,实现广泛的传播效应,从而反哺学生。为此,一要树立聚合数字科技和教育协同发展的思想,加强顶层设计。重视搭建数字时代高校教师学习场域,扩充学习视域,营造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良好氛围,强化科技、教育对人才的支撑作用。例如,建立教师专业成长电子档案,构建有效的数据管理机制,动态跟踪、及时研判、数字回溯,促使教师多方位成长与发展。以教师工作坊为载体,聚焦差异化问题,对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发展路径进行重点研究,缩小数字鸿沟,消除数字壁垒。二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优化教师学习和成长环境。利用智慧教育环境提供的数字技术支持,拓展教师学习的职业空间和专业空间,实现从职前的“技术支持学与教的创新”规范培养到职后的实践阶段(如岗前培训、校史校情教育、教学规章制度培训等)、提高阶段(以老带新、访学、集体备课、观摩学习等),再到融入团队、主动自我成长(参与教学项目建设、活用数字资源、促进专业发展等)等全过程教师的终身化学习和连续性发展。三要树立“加法”思维,强化数字教育技能。为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教师在革新观念的同时,必须尽快适应“加法”思维,而最为直接且迅速的方式就是接受系统全面的培训,寻求数字化与专业融合,解决本领恐慌问题,以期达到数字教育的创新性发展目标。具体来说,应从数字资源建设、数字技术应用、数据精准评价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培训,实现技术增能,提升专业数字素养,使教师能够在教学实践中收集、分析、评估教学数据,在浸入式体验和互学互鉴中基于数据作出科学的教学决策,在不断的迭代模拟及以应用学习为导向中解决教学问题,在匹配个体发展需求与提升专业技术中培养数字化意识和习惯,在合理设置培养梯度和正向激励中强化数字化应用能力,在学以致用中修正对教育对象数字化的评价,树立及时反馈思维,形成闭环体系。

  第三,提升学生数字学习素养。教育因人的全面养成而发生,因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而存在。学生是教育教学中学的主体,无论科技如何发展,其作为求知的主体角色和定位始终不会改变。因此,如何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字学习素养,使其适应快速发展的数字化时代,学有所乐,学有所成,是教育者和学习者需要思考的关键问题。首先,利用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无缝学习与泛在学习。泛在学习是指学习者能够根据自身学习目标和需求,灵活运用多种网络学习资源,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该类学习兼具内容易获取性、方式交互性、学习环境的非特异性和资源个性化等特征,能够打破学习固有的时空界限,有助于实现人机互动、虚实融合。其次,提升数字胜任力,构建数字学习共同体。在教育数字化大潮中,学生应当打破以教师为主导的固有思维模式,激发自身学习主动性和主体性意识,培养数字化思维和习惯,引领创新性学习行为。通过构建共商共建共享共进的学习社群,链接多元的学习群体,进一步结合教、学、管、评、研等环节,形成立体化学习场景,构建无界共享的资源空间,推动基于数据驱动的精准识别、诊断和决策,促进智慧、安全、有效的教育教学,打造人人受益的学习命运共同体社区。最后,加强数字安全意识培养,尊重数字伦理道德。数字化时代,教育信息和资源的融通已成为主旋律,与此同时也必然会带来信息的泄露和数字伦理失范等问题,如疫情期间线上教学发生的“网络爆破手”等干扰正常教学秩序的事件,很容易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此外,学生群体涉世未深,极易遭受鼓动从而成为负面信息推手。因此,必须加强学生数字安全意识培养,进行数字传播启蒙和数字法治教育,打造良善的数字教育新生态。

  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不断倒逼着社会进步与转型,但无论如何变化,教育的最终落脚点始终是育人。无论是从学校、教师还是从学生个人角度看,都应该充分把握数字技术引流的教育红利,准确识变、大胆求变、守正创新,才能在数字化浪潮中以不变应万变。

  (作者系陕西师范大学教师发展学院博士研究生、陕西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讲师;陕西师范大学教师发展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