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战场,电磁波、信号、信息等介质载体在网电空间肆意驰骋,围绕芯片控制权的指令篡改、漏洞挖掘、病毒攻击等对抗活动异常激烈,双方都希望获取系统控制权,掌握信息优势,以“软杀伤”攻心制胜,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
战略层面:抢占国家信息安全制高点
芯片是处理数据的硬件,是系统运行的核心,其效率高低决定了信息处理的速度和系统性能的发挥,在“发现即摧毁”的“秒杀”战场,谁能更快地感知并处理信息,谁就能掌握战场先机,进而拥有决定对方命运的主动权。
芯片性能之争,争的是时间差。未来军事对垒,可能在导弹、战机出动之前,双方已经在看不见的电磁世界分出了胜负,这其中,芯片将扮演重要角色。芯片广泛渗透于军事装备的侦察、运算、控制、通信环节,如雷达的探测能力就是建立在芯片的运算能力之上,预警机强大的目标识别和指挥控制能力也有赖于高性能芯片的支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的心脏也是芯片。电子信息以光速在作战系统内部沿着OODA闭环自动循环,芯片性能差一分,信息获取、指挥控制可能就会慢一拍,其结果轻则贻误战机,重则影响整个战局。从这方面来说,芯片战争争的就是时间,特别是在时间要素不断升值的信息战场,分毫之间的“时间差”就可能决定了双方信息层面的输赢。
芯片控权之争,争的是主动权。华为、中兴之所以受到美国的疯狂制裁和围堵,不仅仅是其可能令美丧失网络监控权,更重要的是5G将引领“万物互联,无物不可联系”的新时代。5G技术与军事变革相结合,将使作战方式颠覆性地从“互联攻击”升级为“物联攻击”,而当前制约技术嬗变的正是芯片。可以说围绕芯片的争夺,已由单纯的信息系统控权之争上升到影响国家工业发展和国家信息安全的战略博弈过程。从军事战略角度考虑,扼控住芯片不仅是卡住先进技术之咽喉,更重要的是能阻击对方引领技术变革,实现弯道超车的希望,是“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思想的具体体现。因此,芯片控制权之争,意在掌握主导权,下好先手棋,从技术和心理方面抢占制高点,达成“致人而不致于人”。
芯片“智能”之争,争的是认知力。伴随人工智能、认知科学的兴起,智能芯片走上“风口浪尖”。如今,那指甲般大小的硅片在不断颠覆这个时代,促使军事对抗由物理域、信息域向认知域拓展。随着智能芯片、生物芯片和算法技术的发展,基于网络信息体系的精准意志摧毁成为认知对抗的主要作战手段。交战双方利用“攻芯战”来篡改对方指令,获取系统控制权,影响甚至直接控制对方决策。还可利用智能算法进行个性化信息精准推送,对敌实施蛊惑性诱导,干扰、欺骗、恐吓、收买、策反敌指挥人员,扰其心智,弱其抵抗意志,降低敌决策能力,“兵不血刃”地对敌实施软杀伤,从认知层面夺取控制权和话语权,以最小代价实现止战、胜战之期望。
技术层面:达成作战突然性成为可能
战场上战术突然性固然重要,但在日趋透明的信息战场,技术突然性的地位将显著提升。随着芯片技术的突飞猛进,新概念武器和虚拟现实技术等新技术的使用更易令对手惊慌失措,这为达成作战突然性提供了新的可能。
一是利用新型武器惶心。新型技术和武器平台的首次使用,往往能在短时期内给敌人物质和精神上带来沉重打击。由于对新武器不适应,参战人员的恐惧感就会增强,对自身安全产生担忧,容易引发焦虑躁狂情绪,导致战斗力锐减。如叙利亚战场,在围攻拉塔基亚省754.5高地极端势力的战斗中,俄罗斯首次投入一个全部由机器人组成的连队,这些胸怀“智能芯”的钢铁“战士”令对手惊慌失措、瞬间崩溃,仅20分钟就歼灭70名武装分子。随着信息化、无人化、智能化武器装备的快速发展,以往科幻影视作品中的场景将在战场真实展现,新型武器的强大威力给人带来的恐惧和压力将有增无减。
二是运用“情感炸弹”扰心。通过影像制品影响敌方意志,是心理威慑的重要方式。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假乱真的智能影像使受众身临其境,给人以直观的视觉刺激,能扰乱官兵心智,进而提升心理攻击的效果。美军曾在索马里进行全息投影技术实验。当天,在沙雾弥漫的空中虚构一副耶稣受难的影像,随之出现伴音:“放下武器,回到真主那里去吧!”当时,驻扎在索马里的部队见状惊恐万分。如今,基于射频芯片的更加小巧的三维全息投影仪早已面世。试想,当战况胶着时,将参战官兵家人劝降的影像投射到他们眼前,这突如其来的“情感炸弹”将令其猝不及防,以虚拟版的“四面楚歌”夺魂摄魄、扰敌军心,达成技术“突袭”之效。
三是创造逼真语音惑心。由于军事行动保密要求的特殊管制,处于战争这一特殊时期的官兵普遍存在信息饥渴,一旦出现“谣言”“谣声”,极易广泛流传,导致个体和群体心理恐慌。因此,通过控制专门处理电磁波、光线、声音等连续信号的模拟芯片,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攻击,其效果将比军队和坦克推进得更快、更深入。如运用智能语音助手模仿对方指挥员声音,通过无线电磁技术破译对方通信密码或潜入其无线电通信呼号和频率,冒充指挥员下达假命令;也可以“高仿”对方统帅发表不利于战争进行、影响士气的讲话,使对方难辨真假;还可以利用声音合成技术模拟战地广播,传谣散惑,刺激官兵听觉,借此蛊惑军心,打击士气,削弱其战斗力。
运用方式:以“芯”制心夺取心理制权
信息战争实际上就是芯片战争。没有芯片,字节不会跳动,网络不会链接,雷达通信也将“眼瞎耳聋”。一旦芯片被控或损毁,整个作战指挥体系将难以有效运转,部队将陷入无序和恐慌状态。因此,以“芯”制心将成为信息战场夺取心理制权的新途径。
以“毒”攻“芯”,摄众止战。利用电脑病毒破坏网络系统,进而从心理上威慑对方是信息战场常用手段,而震网病毒的出现,又将该手段推向新的高度。与破坏文件和软件系统的常见病毒不同,震网病毒通过控制基于芯片的“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既可以破坏化工、电力、石油等工业的核心控制软件,也能破坏其关键硬件设备,堪称世界首个网络超级破坏性武器。如伊朗布什尔核电站遭震网病毒攻击后,该工厂的离心机因转速超过合理范围而失控损坏。这起事件的战略意图非常明显,旨在以精准点穴的方式破坏伊朗核电站的正常运转,“扼杀”伊朗发展核能技术的期望,以此展示实力,震慑并动摇伊朗发展核导弹的决心和意志。可以预见,未来战争将更加注重运用网络武器精准打击对方的核心工业基础设施,从源头上削弱对方的战争潜力,阻扰其战争准备进程,削弱民众对战争胜利的信心,以最实惠的手段攻心慑众,令其产生顾虑或畏惧心理,使之不敢贸然行动。
攻“芯”控“脑”,诱导策反。在信息战场,从火力打击平台到侦察、指挥控制系统,都听令于基于芯片的“机脑”。因此,控制了芯片,就可以篡改真实信息或植入虚假指令,对敌实施远程操控。如2017年12月,俄罗斯驻叙利亚基地遭受13架小型无人机“蜂群”攻击,俄以电子战手段控制了其中6架,此为攻“芯”控“脑”之雏形。将来,随着机器智能和脑机接口技术的发展,人脑也将越来越多地直接接入网络,人们可以通过无线电或脑机接口,以脑电波刺激的方式,对敌方作战人员实施大脑控制,将“意志强加于对手”,对敌实施认知干扰和行为诱导,使其受我所控、为我所用。
毁“芯”降效,削势挫锐。芯片又称微电路、微芯片、集成电路,通常封装于各种电子元器件内部,是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的关键部件。一旦芯片受损,其所依附的武器平台或系统的功能将受到严重影响。美国退休军官阿兰·坎彭在《第一场信息战争》中写道:“海湾战争是一盎司硅片比一吨铀还要有作用的战争。”芯片对于信息系统的极端重要性无需赘言,要想破坏对方信息系统的作战效能,除软杀伤手段外,还可采取动能毁芯的方式对其实施“硬摧毁”。如利用激光、微波武器直接烧毁侦察平台、武器装备、指挥系统的芯片组,或直接用反辐射武器、电磁脉冲炸弹摧毁它们的电子元器件,减弱、破坏甚至瘫痪其功能。未来,与强敌作战时,若能有效毁“芯”降能,迫敌丧失最为依赖的技术优势,使之偏离常用的作战方式,必将挫敌锐气,动摇其获胜信心和斗志,达成以“芯”制心之目的。
(作者单位:陆军步兵学院)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