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营开放日:国防教育的一项社会性工程
2021年03月04日 09:2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3月4日第2118期 作者:吴爱军 李飞

  国防教育是促进公民掌握国防知识、增强国防观念的基础性教育,是国防建设和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在于筑牢全民的“精神长城”、打造强国强军的精神基石。因此,加强全民国防教育成为党中央的一项战略任务。

  国防需要全民参与,军营需要扩大开放。军营开放日活动的参与性、互动性很强,能够迅速拉近普通民众与军队军营之间的距离,从而有效激发人们爱国爱军的情怀、参军报国的热情,推动全社会形成关心国防、支持国防和建设国防的思想共识。实践表明,常态化的军营开放活动是深化国防教育的有效形式,而当前这一国防教育社会性工程正迎来崭新的发展机遇。

  展示中国军队自信姿态与崭新风貌

  军事社会的相对封闭性,使得军事职业和军营生活带有一层神秘的“面纱”。在长期相对和平环境下,如何增强民众对国家安全的忧患意识、对强军事业的关注支持,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强军梦”的实现步伐。军营开放活动向民众敞开了解军队的一扇窗口,在展示中国军队自信姿态、军营建设崭新风貌的同时,发挥着深化国防教育的显著功能。为增强国防教育的效力,世界许多国家都借助“军营开放日”宣传军队建设成就、展示军兵种亮点、展演武器装备技能,搭起军队与社会沟通的桥梁。

  从历史上看,军营开放活动早已有之。红军时期,我军就曾有计划地对群众开展军营开放活动,从而成功地反击了国民党对共产党的妖魔化宣传。与此同时,红军还敞开大门向国际友人开放,美国人埃德加·斯诺作为首位访问陕甘宁边区的西方记者,以其《西行漫记》向全世界介绍了中国革命和红军指战员的真实情况。抗战时期,延安主动向中外宾客打开大门,史沫特莱、白修德、斯坦因、博斯哈德等各国人士纷至沓来,1944年美国军事观察组成员也到访延安。据统计,1938年到1941年间,仅陕甘宁边区政府交际处接待的来宾就达7000多人。我军特殊历史时期的军营开放,主要起着打破封锁、向外界展示党和军队形象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初期,战争的威胁始终存在。人民群众对国家安全与自身利益的重要关联有着深刻认知,全民参与国防建设的积极性高,军地军民沟通相对高效顺畅。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飞速发展,相对和平环境反而使人们缺乏居安思危的国防意识,国防观念有所淡化,少数人甚至缺少对军队贡献、军人价值的应有认知。香港回归祖国后,驻港部队为增进与民众的沟通,自1997年起定期举办“军营开放日”,成为深受香港市民热捧的“品牌活动”,至今已累计接待参观民众逾80万人。2009年11月,原成都军区空军举行首次“军营开放日”活动,之后武汉、扬州等地先后设置“军营开放日”。

  随着中国军队建设水平的全面提升,军事透明度的逐渐增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营的开放度也逐步扩大。2017年中央军委批准发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营开放办法》,对各军兵种开展军营开放工作予以规范性指导。此后,“军营开放日”活动从“点上开花”的零星状态走向“面上推开”的制度化阶段,成为新时代中国军队推动全民国防教育普及的一项重大举措。2018年国防教育机构在全军范围内遴选并通过了600多个部队单位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全面开启军营开放活动的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进程,也使普通民众能够有更多机会走进军营、了解军队、理解军人。

  社会力量参与提升国防教育质与效

  强化全民国防教育的独特功能。党的十九大以来,常态化的“军营开放日”活动助力展示人民军队的崭新面貌,展现了新时代革命军人的良好形象,营造了关心国防事业、关注军队建设、热爱人民军队的良好社会氛围,促进形成尊重军人价值的社会认知、尊崇军人地位的社会情感、赞同军人依法优先的社会行为,从而不断密切军政军民关系,增强先进军事文化对民众的教育熏陶作用。此外,“军营开放日”这一双向互动的国防教育形式,也增进了军事职业的使命感荣誉感,提高了军队聚焦备战打仗的社会支持度。

  实施中诸多矛盾问题有待破解。近年来,各军兵种的“军营开放日”取得了良好社会效果。但囿于传统观念、管理制度和习惯做法,军营开放的目标人群、实施范围、军兵种类型、武器装备项目仍然十分有限,开放日主题设计感、内容更新率、品牌差异性、受众参与度相对不足,存在常态开放难展开、深化开放难推进、广泛参与难落实等矛盾。相较驻港、驻澳部队的年度“军营开放日”,一些地区的军营开放活动社会影响力并不高,无类似的“嘉年华”效应。由于军事保密要求严格、营区安全管理压力较大,有的军营开放活动抱有完成任务的应付心态,流于形式、缺乏实效的问题较为突出,因此难以满足广大“军迷”和参观者的内心期待。

  提升国防教育质效的专业化路径。国防教育难在深入、贵在经常、重在认同。因此,军营开放活动不能因安全压力、涉密风险而因噎废食,而应善于吸纳社会专业力量加大其参与性、开放面和深入度。在实践中,用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是有效解决矛盾问题的发展趋向。譬如,我国有一定数量的国防教育社会组织、退役军人社会团体等,这些社会力量有能力提供专业化、公益性服务,为“军营开放日”弥补弱项短板。以社会力量为依托,探索“军营开放日”的专业化路径,必将从深层次上提升国防教育的质量与效益。

  开启社会企业参与国防教育公益之门

  开辟社会企业参与的治理创新模式。作为一种通过商业化运作实现公益性目标的新兴组织形式,社会企业在促进政府和社会良性互动方面发挥着纽带作用。社会企业既不同于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市场经济主体,也不同于单纯追求社会公益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而是兼具营利、公益双重属性,注重把商业和竞争模式引入公共领域,不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也就是说,社会企业重在通过经济手段来解决社会问题、提升自我社会价值。由此,一方面能克服一般社会组织经费有限的问题,减轻国家财政负担;另一方面又能发挥提升公共服务效率和专业化水平的作用。现代国防作为全民国防、社会国防,事关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包括国防教育在内的现代国防事业显然具有全民性质和公益特征。社会企业参与国防教育公益事业,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理念一致,也符合国务院明确倡导的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多元化、企业参与公共服务的设想,体现着一种公共领域的社会治理创新趋势。

  构建社会企业参与的融合创新机制。打通社会企业参与“军营开放日”这一国防公益事业之门,既是一种制度机制设想,也是实践探索的军民融合发展可行之道。推进党委、政府、学校、军队和社会的“五位一体”融合创新道路,是深化国防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解决“军营开放日”实施中矛盾问题的现实需要。从参与者期待的视角出发,构建社会企业参与“军营开放日”机制,能够使部队集中力量做好开放日“内容展示”这一硬任务,而安全管控、保密制度等由社会企业按规定协助部队监管操作,涉及餐饮供应等软性服务项目则可全部交付社会企业予以保障。这种参与式融合创新机制,有利于加深军营开放度、扩大参与面,真正满足民众的参观需求,强化军营开放的社会外溢效应,最大化提升“军营开放日”的社会影响力。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社会组织参与退役军人事务管理研究”(19BSH150)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政治学院)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