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高科技成为疫情防控强力内核
2020年04月23日 03:4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4月23日总第1913期 作者:王德兴 沈健 侯鹏志

  科技是生产力,更是战斗力。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场上大量使用的军事高科技,不仅为广大医务人员提供了战胜疫情的强力支撑,而且为以后国家经济建设和军队战备训练,特别是应急体系和国防动员体系建设,带来诸多宝贵启示。
  
  高技术群阻击疫情威力巨大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在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其中最鲜明的特点之一,就是高科技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发挥重大的作用,尤其是诸多军事高科技的运用,可以说是独领风骚。纵观全局,此次疫情防控运用的军事高技术具有威力大、科技含量高、军民通用性强等特点,具体使用的品类如下。

  一是航天航空技术。“国之重器”派上大用场,是此次抗疫的最大亮点。运-20作为我国首款200吨级大型多功能军用运输机,首次参加了非战争军事行动。该机与运-9、直8多批次联合执行紧急投送任务。迄今为止,空军已连续出动三型四批共30架次的军用飞机,向疫区紧急投送大批医务人员和众多急需医疗物资,充分展示了高科技支撑下“国之重器”的巨大威力和超强能量。另外,北斗系统的高精度定位技术,在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快速建设过程中,发挥了独到的作用。

  二是生物技术。生物技术是从根本上防止疫情的关键。以军事科学院陈薇院士为代表的军地医学专家,围绕确定临床救治和药物、疫苗研发、检测技术和产品、病毒病原学和流行病学、动物模型构建等五大主攻方向,组织跨学科、跨领域的集智攻关,现已取得实质性进展。

  三是移动技术。信息支撑下的快速移动技术,在应对疫情蔓延中充分发挥出灵活机动、快速便利的巨大优势。具有我军野战特色的“方舱医院”,被广泛推广到武汉抗疫主战场,成为破解医患矛盾的“利器”。航天科工等一批“老字号”军工企业,各尽所能,在满足应急需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航天科工旗下公司在疫情初期,迅速调集9台(套)“移动医院”装备,驰援武汉15处“方舱医院”。该装备共涉及手术车、医技车、通信指挥车、水电油保障车、生活车、宿营车等近10种特种车辆,展开后就相当于一所二级甲等综合医院,机动性好、模块化组合、展开部署快速、救治功能范围广等,能够完成手术、急诊、急救任务,同时可以保障救援人员的基本生活所需。另外,军民共用的5G通信技术,为解决疫情防控中的适时远程指挥、远程会诊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区块链技术为实施社区人员的流动精准管理和动态监测,提供了极大便利。

  四是智能技术。智能技术代表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重点发展方向。兵工集团发挥技术力量雄厚优势,与阿里巴巴共同搭建起无人机战“疫”平台,适时对所需要的区域进行喷药消毒、巡检喊话等防疫作业;此外,中国电科联合顺丰实施无人化应急运输投送,该款无人机还通过接入智能无人运投管控系统,实现了无人化运力的统一调度指挥,极大减少人力,解了民众的燃眉之急。

  五是无人技术。无人技术是当今新兴高技术的热点,也是这次科技抗疫的具体体现。由兵工集团夜视研究院研制的适用于大范围人群测温的“20-I型红外发热人群快速筛选系统”和兵装集团湖南云箭科技公司采用3D打印而紧急研制的医用护目镜,加快生产节奏并陆续发送到一线战场,反映了军工企业的科技实力和责任担当。
  
  大力提升国防动员综合效益
  
  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行动被称为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正是基于其事件的性质、规模、程度、应对方式和手段而言,均与战争有极大的相似度。认真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对于进一步增强国防整体实力,提高军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高科技装备成为人民军队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的标配。我国疆域辽阔、地质情况复杂,加之各地生态和生活习性千差万别,突发事件在所难免。应对突发事件是一个常态化的特殊任务,军队作为新时代为国家安全提供“四个战略支撑”的强力后盾和战略支柱,无疑要发挥定海神针作用。因此,就必须拥有御强敌、控周边、稳全局的过硬能力,而这种能力是建立在熟练掌握和科学运用先进技术的基础之上的。运-20、“方舱医院”等一大批由先进技术支撑的现代装备,成为此次战“疫”最大亮点。  

  2.常态化科技动员机制是提高部队战斗力的源泉。军民结合、平战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集中体现。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疫”中,军民协同作战给国人增添了莫大信心和勇气,也为决战决胜提供了强力保证。但由于事发突然、疫情特殊,也暴露一些突出问题。譬如如何建立常态化的科学技术动员机制的问题。因此,必须结合军地双方的职责和优势,在建立国家统一领导下的应对公共安全危机及突发事件领导机构的基础上,组织军民相应机构和人员,深入研究在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相互交织的背景下,应对新型公共安全危机过程中科研机构动员、科技人员动员、科技设备和物资动员、科技成果动员和科技信息动员的作用机理、方法路径,为培育众志成城的民族凝聚力和提高部队战斗力奠定基础。

  3.熟练驾驭新技术和提高数字管理能力是转危为机的可靠保证。突发事件动态性强、关联度高,非常规性明显,反映在应急处理上,就是需解决的急难事务骤增。在此情况下,亟须借助一定的科技手段为及时有效化解矛盾提供便利。就当前全球疫情迅猛发展而一度出现的决策失准等问题,就与不能熟练驾驭新技术手段和数字管理能力弱不无关系。防控疫情需要“数战数决”,需要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具有熟练驾驭新技术手段和数字管理的能力,而打赢现代化战争更是如此。

  4.造就大批新型军事技术人才是争取主动赢得胜算的根本。世界新一轮军事革命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专业化越来越强、合成度越来越高。在此情况下,无疑需要大批眼光敏锐、知识广博、技术精湛、品德高深的科研技术人员,以满足武器装备、军事理论创新发展的需要。毕竟,战争说到底还是综合国力的比拼,而掌握了先进科学技术的人才是决定胜负的首要因素。为此,建设世界一流军队,最根本的就是要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坚持高端引进与军队院校培养相结合,坚持经常性思想教育与适时精神鼓励相统一,坚持实践摔打与严管重用相协调,借助强军伟业凝聚人才,通过险重任务发现人才,注重创新实践培育人才,让“做隐姓埋名人,干惊天动地事”的老一辈科研人员的红色基因在新时代发扬光大。

  具体而言:应尽快落实国家和军队关于科技创新激励和人才评价政策制度;科学制定军事新兴科技人才培养计划,依托国家、军队重大人才工程和项目,引进培养青年领军和拔尖人才;完善高等院校军事新兴科技领域相关学科布局,推动军事新兴科技专业发展和学科建设;建立海外人才特聘专家制度,开辟引才特殊通道,引进人工智能领域国际顶尖科学家和高端人才;广泛开展跨军地、跨部门联合攻关,加强与全球顶尖新兴科技研究机构合作,打造高水平军事新兴科技创新团队等。

  5.紧盯科技发展前沿,强化军民协同创新是应对突发事件、提高国家整体安全的密钥。从根本上讲,当前一线医护人员对患者的全力救治,只是暂时支持性、经验性的治疗,但突破性、革命性的手段仍需更多、更高的科研技术从根本上来加以解决。这就启示我们,在富国强军的过程中,要紧盯当今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坚持走协同创新之路,不断增强军民联合应对危机的综合实力。

  为此,要瞄准国家经济建设需要和军队新质战斗力提升诉求,兼顾国家重大公共安全事件需求,在系统、整机和基础元器件层面下真功、求突破、见实效。结合云计算、大数据、无人系统、物联网、商业航天等技术领域,研发一批在军队作战和保障民生方面具有“实战”能力的关键性产品;在超导材料、纳米材料、石墨烯等前沿领域,以及智能硬件、机器人、增材制造等重点领域研发代表产业制高点的创新前沿产品;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动力电池、航空发动机等重点领域,以及在突破国内产业短板并满足国家战略需求的关键核心产品方面加强创新力度,以不断增强军队打赢高端战争、应对重大危机的综合战略实力。
  
  实现应急处置科学精准高效
  
  新时代的政府应急决策力和执行力,很大程度上源于对实际情况的掌握,取决于指挥系统的完备与畅达,所以,完善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和国防动员体系建设,就要坚持科技先行。

  具体到军事领域而言,现代战争的较量中,敌我双方拼的是科技,争的是信息,打的是芯片,比的是潜力。当战争的触角不断向太空、深海拓展延伸的时候,亟须通过科学技术动员的方式,使更多的高新技术为国防和军队建设赋能增效。譬如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解决基于空军航空兵作战群、地面雷达网、地空导弹阵地网,以及其他领域互联网升级,特别是空军远程远海作战、空中无线骨干网构建,包括指挥系统升级、作战态势信息共享、从海量信息中获取指挥决策依据等问题;借助量子高精尖数据传输加密技术,加快对接诸军兵种作战云建设、颠覆性技术物化为武器装备探索等。所有这些高精尖技术一旦运用到快速反应和实际战备当中,必将极大提升遂行使命任务的质量和效益。

  另外,现代作战是体系支撑下的一体化战争,无论是战略预警、远程投送、精确打击还是一体化保障,都离不开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高科技手段的支撑辅助作用。为此,一方面,要着眼制衡强敌,加强战场环境数据库、武器装备数据库、作战对手数据库等重要信息资源的建设与运用,做到料敌在先;另一方面,要着眼于军民协同创新和共建共享,在确保数据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大力加强军民协同基础数据库、国家应急大数据平台和基于数据的危机预警模型建设,完善基于数据的分析决策机制,强化应急状态下的数据动员能力。只有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实现决策的科学、联合作战的精准和防控的高效,真正使危机转化成进一步增进军民情谊、增强联合应对危机能力的机遇和舞台。

  当前,尤其要特别注重借鉴“互联网+”、物联网模式,运用“云计算”“大数据”技术,聚力开发军地兼顾、纵向贯通的国防动员信息网络,打造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融合、效能聚合”的新质科技动员力量。具体是:建立军民协同基础数据库,确保数据拿得到、用得好,可以平战结合、综合运用;建立国家应急大数据平台和基于数据的危机预警模型;完善基于数据的分析决策机制;强化应急状态下的数据动员能力。总之,只有做到时刻心中有“数”,才能实现应急处置的科学化、精准化、高效化。
  
  (作者单位:空军研究院建设发展研究所)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