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农业强国建设
2023年04月12日 10:0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4月12日第2629期 作者:朱莉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2022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要求,“要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新时代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需要坚持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

  把准农业强国建设主线

  农业强国往往在农业及其关联产业具有领先全球农业发展的独特优势,其前提和基础在于具有较高水平的农业现代化。新时代以来,我国农村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水平稳步提升,但农业大而不强、人多地少、区域差距悬殊的基本农情尚未改变,农业生产成本过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不足、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农产品安全与生态危机等问题日益凸显,农业强国建设任重道远。

  从世界农业现代化发展实践以及我国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实践来看,建设农业强国主要从科技创新和农村体制改革深化两大主线展开。与传统依靠增加生产要素投入和扩大生产规模推动农业发展不同,科技创新以先进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知识信息(如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在农业领域的深度融合为动力,以新模式、新产业、新业态支撑农业生产效率提高、传统农业提档升级、农业现代化加速发展。同时,需要进一步释放制度红利,深化制度改革来释放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动能和活力。农村改革40余年的成功实践证明,深化改革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让农村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源头活水。迄今,“三农”发展依然面临一系列制度约束和瓶颈。打破体制机制障碍,理顺制度与科技、政府与市场、秩序与活力、农民与集体、农业与农村等诸多关系,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和农业强国建设的重要条件。

  科技是动力,制度是保障,两者有机配合共同构成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两翼双轮。为此,需要妥善处理好制度改革与科技创新的统筹协调关系,让制度为创新开辟通道,扫清障碍和约束,促进科技创新要素顺畅涌流,让科技创新为改革提质增效加力,比如通过“互联网+”等改善政府监管、“三农”发展绩效评估、耕作、营销手段信息化等。

  增强农业强国科技支撑

  目前,中国农业核心技术研发能力薄弱,70%以上的先进农产品加工成套设备依赖进口,在战略先导技术、核心种源、关键农业装备等领域相对薄弱;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亟待提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进程缓慢且效率有限。建设农业强国应围绕科技进步和创新、解决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效能展开。

  大力开展优质品种培育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抢占种业科技竞争制高点,需要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大力开展种业领域的重大技术攻关,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确保中国碗装中国粮。进一步挖掘农业生产率,需要在优化农田水利设施、农机传动系统、农机农艺装备等方面持续发力,提升农业机械化、设施化、智能化水平。加快发展智慧农业,建设数字田园和智慧农场,探索发展植物工厂、垂直农场和立体养殖、海洋牧场等,拓展农业生产可能性边界。

  聚焦绿色集约可持续的农业强国发展内涵。坚持绿色可持续农业发展道路,构建农业绿色低碳循环体系,加大农业科技供给与支持,实现资源永续利用、环境清洁优良、生态和谐稳定。明确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在农业强国建设中的功能定位,凸显区域特色优势,拓展农业增值增效空间,把农村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借助数字技术优化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使数字要素融入农业生产经营全过程,提升产品供给质量和商贸流通效率。加大适应农业数字场景的智慧化农机产品、数字技术装备应用,实现作业智能化、管理精细化和产出高效化,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激活数字产业与现代农业的融合,通过多元化的数字平台,实现产前、产中、产后有效衔接,凝聚农业强国新动能。

  激发农业强国制度红利

  制度改革是农村发展的动力源泉。改革开放40余年来的农业农村改革,理顺了农村生产关系,释放了农业劳动生产力,为我国从农业大国迈向农业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但目前我国仍然存在一些束缚农业农村发展、遏制农业现代化的体制机制障碍,如小农生产与大市场矛盾、农产品加工运销体系与生产规模扩大矛盾、市场竞争与农业资源保护矛盾、农业增产与农民增收矛盾、务农与务工矛盾等,迫切需要进一步制度创新。

  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在保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现有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的基础上,扎实做好承包期延长的各项工作,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把握好土地经营权流转、集中、规模经营的量和度。赋予农民完整的土地用益物权,维护好进城农民的合法土地权益,厘清相关主体的权利边界和相互权利关系,助推土地由保障功能向资产功能转化。加快盘活农村土地资源要素,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完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健全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体系,提升农民财产性收益。

  完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加快推进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和农民专业合作机制的集成创新,支持发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水平。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既有农业社会化服务功能,又有合作制利益共享机制和主体多元化的新型产业化合作服务经营层次。

  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促进更多发展要素和服务下乡支农。建立健全城乡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破除妨碍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壁垒,有效发挥信贷、保险等支农作用,积极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和水平。以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为重点,加大财政资金向“三农”倾斜的力度,健全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各类农业补贴补偿制度,建立完善财政支持引导、社会主动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把重要农产品供给和粮食安全、生态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增强市场活力,强化生态保护机制创新。

  科技与改革双轮驱动

  通过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协同发挥作用的“双轮驱动”是未来建设农业强国的基本路径取向。

  深化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推进农业科技管理服务模式创新。健全符合农业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和政策体系,加强农业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和推广服务主体的交流与合作机制,完善社会资金向农业科技投入的激励机制、农民创业创新融资支持制度、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推广激励机制,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与经济效率。

  坚持“科技+制度”深度融合,促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继续大力加强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农业农村改革发展中的应用,改善农村公共服务管理信息化和效能化水平,打造更加高效便捷的农业科技产品、农业服务、农产品质量监测与营销一体化平台,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监测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卫生水平。

  优化农业人才培养机制,构建高效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大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和有效配置使用,要着力提高农业经营主体的科学农业生产及经营知识能力,特别是加强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科技素养培训,推动新型职业农民能力提升。整合农业相关优势科研资源,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构建多维高效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不断深化农业科技国际合作,提升我国国际农业价值链与国际竞争力。积极参与全球粮农治理体系建设,持续推进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的粮农治理和科技创新合作。充分利用世界贸易农业规则,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引进来”,聚焦科研成果“走出去”,进一步提升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