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民国时期是近代语音史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时段之一。这段时期的语音史研究,前人所用的资料主要是韵书、韵图、音注、韵文、对音材料和外国人如传教士等编撰的方言课本、辞典,等等。利用这些资料,近代音的研究大有推进,特别在明清语音史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有待发掘的材料仍不在少数。其中就有一类重要的音韵材料——同音类聚文献,还处在垦荒阶段,亟须挖掘研究。
何为同音类聚文献?同音类聚文献是以人们熟知的《千字文》《百家姓》等作为基础,然后在每字下类聚同音字(少数文献有四声相承),供人们识字用的文献。
这类文献与韵书的最本质区别就在于:韵书按一定条件分出了韵,在韵下再分小韵(同音字组),因此可以看成是同音字典。而同音类聚文献没有分韵,只是根据人们熟识的某类文献或自己利用一些常用字编成诗句或分类词语,然后在每个字下类聚同音字,因此只是一个同音字组的集合。
另外,韵书一般都有声调的归类,韵目往往按四声相承列出,如《广韵》东董送屋,等等。而同音类聚文献除了极少数外,一般没有明显分出声调。韵书一般在小韵首字前或后有反切注音(少数没有),而同音类聚文献一般在同音字组前或后没有反切注音(少数有)。
这类文献跟直音音注材料也是有明显区别的。直音材料一般只用一个同音字注音,而同音类聚文献是以一字为基础,汇聚与之同音的字,在数量上往往不止一个,而是一组,因此也可看成是一类特殊的直音音注材料。
目前同音类聚文献最早只能见到明代的,明代以前的没有流传下来。现今流传下来的大多也比较罕见,原因就是这类文献当时供人们识字用,大多是按当地的方音编辑成书,而方音在明清时期不受重视,因此这类文献很难走出方言区,只能在很小的范围内传播。随着时间的流逝,加上战火、虫蛀和保养不当等因素,流传至今的只是当时文献中的一小部分。且这部分文献中,稿本和抄本数量不少,即便是刻本,单种文献能见到复本的也为数极少了。
灵活多样的形式。古人编辑同音类聚文献的目的是帮助人们尽快地用已熟识的字为基础来认识其他未识之字。这种文献形式比较灵活,略举几端如下。
千字文类。以南北朝时期梁朝周兴嗣编纂的《千字文》为基础类聚同音字,比如成书于光绪七年(1881)汉阳张榘经编写的《千字文汇声便俗》,在首句“天地玄黄”中“玄”字下聚集了“弦悬旋舷璇璿”。
百家姓类。以成文于北宋初的《百家姓》为基础汇集同音字,比如清代阳湖(今常州)人左镇(字清源)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成书的《毗陵左氏识字书》,在首卷《百家姓》中首句“赵前孙李”中“赵”字下列举了“兆旐垗駣肇肁召”。
三字经类。以宋儒王伯厚所作的《三字经》为基础聚集同音字,比如清无名氏编撰的《会同聚全音三字经》,在首句“人之初”中“人”字下列举了“仁壬妊任”。
四书类。以四书为基础汇集同音字,比如清代乾隆年间锡山(今无锡)王林仙(士崧)所辑的《万字同声》(又名《四书总字释义类编》),在首句大学章句序中“序”字下列举了“绪聚叙屿溆”。
分类词语类。按义类收集一定的词语,然后以所收词语为基础汇集同音字,比如清乾隆年间苏州震泽(今苏州吴江区)人吴汝舟(字樵水)所辑《古今音会》,分为天文、地理、时令、食物、人道、器用、畜类和杂物八类,每类下收集多少不一的双音节词语,比如天文下有“元气、昊天、重阳、九霄”等六十六个词语,在“元”字下列举了“元原源沅阮螈鼋”。
字母谐音类。以字母(即声母)为标准,列举每个声母相拼的音节,然后在该音节四声下分别汇集同音字,比如清代楚北澴川(即孝感市)惠门向元吉所辑的《谐音摘要字母》,凡例后列四十二组声母(声介合母),共分六卷。其中第一卷为:四生三、十升仙、二〇〇、字争〇、母扪〇、女〇〇、缘〇渊。在“四生三”下第一个音节四声下各辖的同音字为:揌鳃腮筛〇赛晒塞〇色塞瑟虱啬濇穑厮。
丰富多彩的语音。明代至民国时期,这类文献数量大,分布区域广,包括南方方言、官话和徽语,从音系性质来看,既有读书音也有口语音。
南方方言有四类:吴语类。清代钱塘(今杭州)人夏鸾翔所著《南北方音》,成书时间为1863年或1864年,书中南音首音记录的是当时杭州音。比如书中记录当时杭州音区分尖团音:“‘亲侵骎綅祲〇钦衾嵚崟〇清青鲭〇卿轻倾’,‘右条以圈界之,分为四种。南音第一种第三种皆读妻因切,第二种第四种皆读欺因切。北音第一种第二种皆读欺因切,第三种第四种皆读欺莺切,音如南音之衾雍切。此条亦是南以母分,北以韵分’。”闽语类。无名氏辑注《闽音汇解千字文》,刊于1881年,书中记录了当时福州音,比如舌头舌上不分:“珍丁祯桢钉徵惩叮贞”。赣语类。汪永祥抄本《千字文音汇》记录了当时的一种赣语,比如全浊音清化送气,书中有“地剔踢忒惕忑”同音。粤语类。1903年广东南海人梁显庭(注南)所辑《字学良知》,书中记录了当时的粤语,比如书中“道渡度镀杜稻蹈悼盗”同音。
官话有四类:北京官话。清代满洲人莎彝尊所著《正音辨微》六卷,刊于1837年。书中《正音千字文四声》记录了满人口中的北京官话音,比如“儿耳二”等字读来母边音。中原官话。清代陕西泾阳人张芾所辑《同音集字便览》,刊于1848年,记录了当时中原官话关中片的一些特点,如“龙农脓浓隆”同音,鼻边音不分。西南官话。清代同治八年(1869)刊印的《千字文音同辑解》,记录了当时四川简州(简阳)话的一些特点,比如“逐轴竹桌灼烛卓触捉矗”同音。兰银官话。清末民初河西人王凤楼所撰《同音辨字义》,记录了当时河西走廊一带的方言,如“光官关观瘝涫棺冠胱”同音。
徽语:1904年休宁人黄安邦所撰《千字书乡音简要》,记录了当时休宁西部呈川的方音。比如“盈然燃髯言延炎盐筵檐宜沂疑嶷仪瀛嬴楹严演涎冉苒蚺拟你”同音。又清末民初抄本《黟俗土语千字文》,反映了许多黟县方音特征,比如“京经曾增鸡精睛”同音。
从音系性质来看,有些同音类聚文献反映的是读书音,比如《古今音会》等。但难能可贵的是,有些文献保留了白读音(口语),比如《闽音汇解千字文》凡列说:“字有正音,与本地土音不合,兹为便蒙起见,皆取土音者以附其字,庶便于读,故不以正音拘□。”书中土音俯拾皆是,比如“万换曼蔓”同音。《字学良知》凡例说:“是书专为训蒙起见,尤以女学为重。所绘图件皆日用常见之物,兼采香奁。实有补时敏学堂所不足,他如上智高明,不必需此。”书中口语音十分明显,比如“九玖久苟狗枸笱耇”同音。《千字文汇声便俗》弁言说:“所注者,半杂俚语,而且但辨四声,不忌飞韵,阅者得勿疵为尘俗乎,而愚正恐其不俗,不俗即不能通俗,《易》所谓‘纳约自牖,可以无咎’,此之谓也。”书中记录了当时的武汉方言,如“母木”等字与“蒙”字同声韵。
同音类聚文献能为近代音研究拓宽音韵资料的范围,对这类资料的挖掘利用在某种程度上会对近代语音史或汉语方音史的研究起到补充和促进作用。
(作者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明代至民国汉语非韵书罕见同音类聚文献的音韵研究及数据库建设”首席专家、湖北大学中文系教授)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