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调推进农业农村碳达峰碳中和
2022年07月20日 09:0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7月20日总第2452期 作者:喻智健 龚亚珍

  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极其广泛深刻的绿色工业革命,需要在能源、交通运输、工农业等领域作出战略调整。农业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但农业也可通过增加农田和草地等生态系统的碳汇、发展农业生物质能、加大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方式来促进减排增汇。因此,推进农业农村领域的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业具有“固碳”潜力,但现阶段我国农业的“碳汇”能力并不能完全抵消其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温室气体。2019年发布的《中国气候变化第二次两年更新报告》显示,农业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占全国总量的7.4%,而在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中,农业活动占比48%。《自然—食品》期刊2021年发布的研究报告则显示,如果将计算范围扩展到整个农食系统,农业相关温室气体排放量约占全球排放总量的34%。因此,农业农村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压舱石”和“蓄水池”,也在碳达峰碳中和全局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农业农村碳中和涉及农业生产、农村发展、农民生活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方方面面,意味着涉农产业链的全方位变革,要求农业农村的发展模式全面向绿色低碳转型。为此,应协调好五个维度的关系。

  一是要与乡村振兴战略的顶层设计相协调。实现乡村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大总体要求之一。我国农村生活污水排放量大且处理率低,农村生活垃圾产生量大且资源化利用率低,农业生产能耗高、污染高,秸秆焚烧现象普遍、返田率不高。解决上述突出的环境问题,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既是提升农村居民生态福祉的重大民生工程,也是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的重要举措。然而,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推进碳中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处理好发展与减排、整体与局部、短期与长期的关系,加强顶层设计。目前,《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的具体举措和工作重点均在扎实推进,第一阶段任务已接近尾声,应着手制定下一阶段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与战略部署。尤其是在下一阶段规划的顶层设计中,应将减排固碳理念贯穿落实于乡村振兴的全过程,注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碳中和目标的有机统一,积极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绿色转型升级,使乡村振兴朝着绿色、节能、减排、低碳方向协同发展,早日建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

  二是要与保障粮食安全的底线任务相协调。“立政之本则存乎农”。保障粮食供给是农业的应有之义。我国当前已解决基本温饱问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居民膳食蛋白摄入量和营养水平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这对我国农业农村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出了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走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提醒要时刻铭记农业保障粮食安全的底线任务。因此,需要辩证统一地处理好低碳发展与粮食生产之间的关系,既不因片面追求减排固碳的目标而威胁国家粮食安全,也不因片面追求粮食的短期产量而过度使用化学农资造成高排放、高污染。因此,如何在坚守保障粮食安全底线任务的同时探索绿色低碳农业与低碳食品产业创新之路,是我国亟待破解的难题。要破解这道难题,农业农村碳中和的路径选择应以保障粮食安全为前提,平衡好农业生产效率与节能减排、规模生产与小农经济之间的关系。要在保证粮食产量质量的基础上做到精细化管理,构建低碳、高效、绿色的农业生产模式,努力实现粮食安全与碳中和目标的双赢。

  三是要与生态产品的绿色提质定位相协调。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的目标导向应逐渐从“化学化、良种化增产”向“精细化生产与绿色提质”转型。发展低碳智能化现代农业,生产更加安全、优质的农产品,已成为当前及未来全球农业发展的新趋势;供给优质的生态产品是新时代赋予农业农村的重要定位,也是我国经济新常态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农业具有多重功能,除了发挥供给粮食、保障营养健康等基本功能外,还具备生态保护、社会发展、文化传承等功能。生态产品的提质定位要求农村地区因地制宜地建设更加美丽绿色的宜居乡村、充分发挥农业的多重功能,通过创新机制体制,让农村居民能以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同时,通过倡导全域零碳旅游模式,使城市居民在享受绿水青山的同时践行绿色低碳的消费方式,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供需双方的良性循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和美好生活需要。

  四是要与保障农民生产生活的民生要求相协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了实现农业农村碳中和目标,需要重构农村现代能源体系、农业现代生产体系以及生态资源综合治理体系,促进农业农村产业结构、种植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上述调整必然会极大地改变农村居民现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因此,在制定和推行农业农村低碳政策的过程中,首先要充分保障农村居民的日常生产生活。同时,要认识到我国农村地区人口基数大、基础设施落后,推动农业农村低碳转型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确立循序渐进的“持久战”心态,留出一定的政策余地,设置必要的缓冲过渡期。此外,至今仍有相当比例的农村地区采取燃煤和柴火灶等方式取暖做饭,在这些地区应逐步推广使用清洁能源,但也应注意防止转型不力带来的无效投资浪费。

  五是要与承担尽可能多的碳中和任务的大局意识相协调。我国的农业农村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始终坚持顾全大局。在碳中和过程中,农业农村不仅要尽快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而且要服务于国家发展大局,承担尽可能多的碳中和任务与责任,为减排压力较大的电力、交通等领域留出减排空间。尽管农业系统在生产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排放温室气体,但农业部门也可通过农田、森林、草地等生态系统固碳。据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的统计,由于农业生态系统能够吸收80%自身温室气体排放量,农业系统净碳排放量仅为初始产生量的20%左右。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而忽略农业农村在碳中和中发挥的潜在作用,而是要继续坚持植树造林、加强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加大对富碳农业的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推动农业生产、农村发展、农民生活方式低碳转型,持续提升农业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

  在农业农村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需要对产业、能源、金融等政策作出重大调整,必须充分考虑农业农村的承受能力和战略定位,慎之又慎,谋定而后动。要充分协调好农业农村碳中和与乡村振兴战略的顶层设计、与粮食安全、与生态产品的绿色提质、与民生保障和顾全大局五大关系,分步分级推进农业农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在农村经济持续高质量增长中促进共同富裕。

  (本文系中国人民大学“中央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和特色发展引导专项资金”项目(KYGJA20210003)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