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序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
2022年04月27日 08:0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4月27日总第2396期 作者:孔艳芳

  生产要素作为一切生产经营活动所需的基础投入,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条件。在“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数字经济”的演进过程中,生产要素的构成由土地、劳动力向资本、技术再向数据形态延伸,且呈持续拓展的态势。为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2020年4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作为首份要素市场化配置的中央文件,构筑起我国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四梁八柱”;2022年1月6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出台,将要素市场化配置作为一项综合改革,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2022年4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其中特别对于打造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进行了谋划和部署。因此,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要素市场化配置,有序推进其综合改革进程,是时代赋予的理论命题和实践挑战。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

  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始终遵循这一基本规律。纵向来看,经过40余年的改革历程,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比较制度优势得以发挥,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制度加快构建。目前,我国的商品市场较为成熟,97%的商品和服务已实现了市场定价和自主流动。但要素市场的发育相对滞后,市场化配置的程度不高,生产要素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流动面临诸多障碍。可见,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是我国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短板,也是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和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容。

  从经济发展情况来看,21世纪以来,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涌现,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引擎,也对各市场主体公平平等地获取生产要素提出更高要求。提升要素组合配置效率、迸发要素活力,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途径。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因此,要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和更高目标上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要素市场化配置为突破口。

  试点先行牵引综合改革

  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涉及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等传统要素和数据新型要素,是一项内涵丰富的系统工程。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立足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的较大差异,有序推动这一系统工程,需要试点先行与综合改革的协同发力。

  一是试点先行、因地制宜。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布局,选取改革迫切、条件良好、潜力较大的城市群、都市圈或中心城市,分批次授权改革试点。采取“实施方案+授权清单”的方式,在要素市场建设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及市场主体反映强烈的问题上,动态优化授权事项清单,赋予试点地区以更多的自主权和决策权。同时,尊重基层首创精神,支持试点地区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同要素的特征属性、市场化程度及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等不同要素特性,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有序推进改革。

  二是综合改革、系统集成。为深层次破解要素自主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新时代的改革更加强调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这要求将要素市场化配置视为一项综合改革,促进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的有效衔接、上下联动。以试点为牵引,充分发挥改革试点在创新探索与经验积累上的功能作用,凝练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与改革模式。注重规范提升,优化“1个总体方案+N个实施方案”的试点布局和改革方案,各项举措相互配合、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推动改革由局部突破向系统深化过渡,不断完善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

  三是目标导向、稳步推进。聚焦传统要素和新型要素的流通渠道不畅、组合方式不优、改革动力不强等症结,明确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准确把握改革的时序、节奏和步骤,科学设定目标,分步引导各类要素向先进生产力协同集聚。自2021年起,我国启动了以试点为牵引的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方案》对试点改革的“三步走”战略进行部署,即提出要在2022年上半年,完成试点地区布局、实施方案编制报批工作;到2023年,试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力争在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市场化配置关键环节上实现重要突破,在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基础制度建设探索上取得积极进展;到2025年,基本完成试点任务,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标志性成果,为完善全国要素市场制度作出重要示范。

  更好发挥政府引导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注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社会主义方向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坐标,与有为政府作用的更好发挥相结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有序推进,需以有为的政府为引领,有效约束市场主体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

  第一,放管并重,推动构建有效市场。明确政府的作用边界,做到“放活”和“管好”并重,是政府有为的核心要义。一方面,深化简政放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各类要素的自主有序流动,以对权力做“减法”放活市场为条件。在市场机制可有效调节的领域和环节,应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的直接干预,让企业成为要素配置的主体。加快取消重复审批和不必要审批环节,有助于消除要素流动显性或隐性壁垒。另一方面,加强法治建设,提升监管效能。加强市场监管是政府克服市场失灵、维护公共利益的主要举措。面对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监管挑战,以法治为保障,加快完善产权保护与营商环境等法律法规,营造法治化、规范化的市场氛围,是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的内在要求。这就要求建立健全高标准市场体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现代化监管体系,精准防范垄断和不正当竞争等市场风险,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推动政府角色由价格制定者向规则制定者转变。因此,要素市场能否兼顾“活跃”与“有序”,关键在政府。以有为政府为引领,处理好市场活力和市场秩序的关系,有助于形成放管衔接、松紧有序、严宽适度的有效市场。

  第二,技术加持,提升数据配置效率。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是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的关键战略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要实现稳中求“进”,核心在于有效配置数据要素,将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当前,数据要素流动面临产权界定不清晰、供求不匹配、市场机制不健全和信息安全风险大等困境。隐私计算、区块链、数据标识等技术的创新应用,在数据可用不可见、可算不可识等方面取得突破,为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提供技术支撑。基于“数据+算法+算力”的资源配置新范式,决策科学性和时效性将显著提升,传统市场经济中因信息不完备引致的资源配置扭曲难题有望得以克服。根据数据要素市场的特征属性,应加大数据交易平台的建设力度,畅通数据流通渠道,为提升数据要素配置效率创造有利的市场条件。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国积极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且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有助于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市场活力,推动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而要素市场化改革红利的有效释放,将为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奠定坚实基础。

  (本文系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山东省数字经济发展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应用研究”(21DTJJ01)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山东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