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培勇:经济所的特质与经济所人的精神
——祝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建所90周年
2019年05月29日 08:5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5月29日第1702期 作者:高培勇

  90华诞,是经济所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更是经济所人迈向未来的历史新起点。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今中国,正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关键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要求,秉承经济所特质,弘扬经济所人精神,为党和人民做好学问,既是我们纪念建所90周年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激励和鞭策经济所和经济所人奋进新时代的思想源泉。

  建立于1929年的经济所,迄今已经走过了90年的历程。从最初为开展系统的社会调查而设立的社会调查部,到改组为独立的社会调查所;从与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合作,到两个机构合并为隶属于中央研究院的社会科学研究所;从抗日烽火中辗转于长沙、桂林、昆明直至四川南溪县李庄,到改名为社会研究所并随着抗战胜利返回南京;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洪流中整建制划入中国科学院序列,正式更名为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到实行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计划委员会双重领导且定位于“国家经济领导机关有力助手和我国经济科学的研究中心”;从“文革”逆境中陷于停顿状态,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更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并由此掀开了新的一页。不论时代如何变迁,也不论历史如何演进,经济所和经济所人始终扎根于祖国大地,始终奋进在时代前沿。

  当我们围绕整理编写经济所所史而挖掘历史文献,追踪曾经的足迹,并试图将今天的经济所与历史上的经济所相对接时,一个反复呈现、不断撞击我们心灵,且躲不开绕不过的问题,就是:贯穿经济所90年历史,支撑经济所人90年奋进的力量究竟是什么?我们不无意外地发现,经历了90年的风雨和沧桑,在经济所和经济所人身上筑就了独具特色的优良品质,积淀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其中包括:

  第一,立足国情,以调查研究立所。经济所起步于社会调查,成熟于中国首次大规模农村调查,即第一次“无(锡)、保(定)”农村调查。社会调查所所长,也被认为是经济所发展历史上的首任所长陶孟和曾经明确指出,只有“知道吾国社会”,才能“讲求改良的方法”。注重实情,立足于一线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把学问做在祖国大地上,做在将中国的事情搞清楚、说明白的基础之上,做有用、能用、管用的学问,是经济所和经济所人始终坚守的学问之道。

  第二,学术报国,以天下为己任。经济所诞生于国家和民族危难之际,从其组建的第一天起,经济所就将自身的命运同国家前途和民族复兴紧紧联系在一起。之所以能够在颠沛流离和各种逆境中不辍学术,之所以能够在国家经济建设的几乎每一个环节都留下自己的深刻印记,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经济所人始终负有为人民做学问的家国情怀。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学术报国的信念从未动摇过,学术报国的努力从未停止过。可以说,坚持学术报国,为人民做学问,是经济所和经济所人始终牢记并履行的神圣使命。

  第三,崇尚学术,以学术为本位。经济所历来以做学问的好地方而著称。在历史上和现实中,经济所的旗下之所以能够积聚起那么多的优秀学者,之所以有那么多的优秀学者投身于经济所,潜心在经济所的平台上做学问,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经济所是以学术立所的。学术为重,不仅是经济所持续90年的核心价值理念,而且是经济所人最广泛、最坚定的共识。

  第四,尊重知识,以人才为中心。经济所一向以出了众多大家和名家而闻名。在历史上和现实中,经济所之所以能够成为吸引人才的好地方,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经济所人是以学术立身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以人才为中心。让真正的人才在经济所能够得到最好的尊重,不仅是经济所人的一种文化传承,而且是经济所延续90年的学术生态。

  所有这些,既可以说是经济所的特质,也可以说是经济所人的精神。我们理应将其作为经济所的传家宝,在一代代经济所人身上传承下去。

  一部经济所史,就是一部经济所人以自己的研究成果报效祖国和人民的历史,也是一部中国经济学人和中国经济学界成长与发展历史的缩影。我们为自己能在职业生涯中置身于经济所,成为经济所人而感到无尚荣光。

  90华诞,是经济所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更是经济所人迈向未来的历史新起点。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今中国,正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关键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要求,秉承经济所特质,弘扬经济所人精神,为党和人民做好学问,既是我们纪念建所90周年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激励和鞭策经济所和经济所人奋进新时代的思想源泉。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责任编辑:刘远舰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