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华人英语文学的发展与嬗变
2023年06月30日 09:0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6月30日第2681期 作者:吴勇

  百年来,东南亚地区一直活跃着一个用英语书写文学作品的华人作家群体。这些作家作品形成了一道独特的人文风景线,他们频频拿下各种文学大奖,令世人瞩目。他们以独特视角观察社会,超越固有的离散书写,跨越国家、种族的生活经历,转向对中西文化的深层思考,寻求中西视域融合,书写出一部部海外华人的“民族志”。通过他们的作品,读者可从侧面了解东南亚地区华人的生活状况,既有家国情怀,也有感时忧国;既有乡愁意涵,又有文化思考。

  萌芽期:失根与乡愁

  东南亚华人英语文学的起源可追溯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轫地在马来半岛。马来半岛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处。随着英语在东南亚地区的传播和应用范围扩大,越来越多的华人开始使用英文进行写作。1927年,新加坡知名教育家、政治家和文学家林文庆(Lim Boon Keng)出版马来半岛历史上第一部华人英语长篇小说《东方生活的悲哀》(The Tragedies of Eastern Life)。从内容上看,这部小说不仅记录了马来半岛的风土人情,而且折射出作者对新加坡一味推崇、认同西方文化的“怒其不争,哀其不幸”,更是一次对原乡与他乡的漂泊旅程中心路历程的探寻。

  这一时期,东南亚华人英语文学创作受西方文学影响较深,作家们感觉身处“东西方的边缘”,既不完全属于东方,也不完全属于西方,作品流露出浓厚的想要落叶归根的情感。这种痛苦、流离失所的状况产生的根源,通常来自英国殖民政府及当地政府制定的一系列歧视华人的政策。因此,作家在作品中表现的不仅是远离故国乡土的离散意识,文化断裂的焦虑与苦恼,还有对霸权主义、帝国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的怒吼。正如马华诗人吕育陶所言:“家,是一个在精神和物质上组织起来的空间单位,借以满足人类的基本生物和社会需求,此外,还有崇高的美学—政治渴望和道德意义。”

  王赓武的《脉搏》(Pulse)被认为是东南亚第一部正式出版的个人英文诗集。虽然内容关注的是传统华人家庭中丈夫、妻子和儿子之间的关系,却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和心理的困顿,隐晦地发出了反帝、反殖民主义呐喊。马来西亚作家李克良(Lee Kok Liang)的《大梦一场》(It’s All in a Dream)通过一个人的民族意识觉醒,体现了一代人的集体乡愁。可以说,将散居者与家园联系起来的最终方式是情感,是一种内在的依恋。

  发展期:寻根与家园

  海德格尔认为,寓居的地方在精神上与哲学上将自然与人类世界统一起来,严格说来,真正的“存在”是扎根于地方的存在。家通常充当了“地方”的隐喻,也是“地方”的典范,人们在此会有情感依附和植根的感觉,比起其他任何地方,家更被视为意义中心、价值源泉与观照场域。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华人英语文学作品既反映当时的社会和政治环境,又体现个人经历和文学追求。这一时期,很多华人作家是移民或第二代移民,他们会在作品中探讨自己的移民经验、殖民统治对于华人社区的影响,以及华人如何为反殖民主义事业作出贡献,也会思考如何坚守自己的文化传统,同时又与当地文化相融合。随着政治变革的深入,华人作家更加关注社会现实,包括社会不公、贫富分化、政治腐败等问题,一部分作品开始反映人性与情感问题,探讨人类内在的情感、渴望和恐惧等。在文学风格上,作家会使用象征主义、意识流等技巧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试图摒弃传统的文学观念和风格。语言表达上更趋向多元化,作品中可以看到马来语、印尼语、华语地方方言等语言杂糅的现象,这也反映出华人身份的转变。

  黄佩南(Wong Phui Nam)在《远山何去何从》(How the Hills are Distant)中写道:“他们是一个时代、一个地方的人,他们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自己的传统,没有传统的机构和风俗来生活,他们不得不吸收自己的语言和习惯。”这一时期最有影响力的诗人叶纬雄(Arthur Yap)在诗歌中不仅抒发情感,还大量使用本土语言,即新加坡英语,让读者领略到强烈的本土色彩以及细腻的情感和幽深的意境之美。

  此外,新加坡英语小说家吴宝生(Goh Poh Seng)《假如我们梦太远》(If We Dream too Long)、菲力克斯·常(Felix Cheong)《最后婚姻中的女人》(The Woman in the Last Marriage)、李祖凤(Lee Tzu pheng)《沉没的景象》(Prospect of a Drowning)、官林星波(Stella Kon)《龙牙门》(Dragon’Teeth Gate)等作品,都流露出华裔作家对于本族文化的疏离之感。林宝音(Catherine Lim)和林素琴(Suchen Christine Lim)等人的作品围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差异、东方价值与西方文化之间的碰撞等方面,体现了华裔作家的“无根”状态,期待唤醒人们对中国文化的寻根与回归。

  至20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东南亚各国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不断变化,东南亚华人英语文学也进入了新阶段,作品数量和种类都有了明显的增加,作品的主题和风格也开始多样化,不仅涉及家庭和个人生活,还探讨了历史、政治和文化等更广泛的主题,反映出东南亚华人社会的多元面貌,产生了深刻的文化和社会影响。

  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重要的作家,他们在国际文坛上展露风采,引发关注。如被誉为“亚裔女性文学的先锋”的马来西亚裔美国女作家林玉玲(Shirley Geok-lin Lim)的《月白的脸:一位亚裔美国人的家园回忆录》(Among the White Moon Faces: An Asian-American Memoir of Homelands)记录她一生迁徙的历程,从马来(西)亚的马六甲到吉隆坡,再到美国的波士顿、布鲁克林等。文中也记述了在离家之前,因为政治原因,她已受尽了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折磨;离家之后,她开启了遥遥无期的寻家历程;寻家之际,她一边审视着家园的人、事、物,一边面对无家的悲凉;归家之时,伴她一生的心结也逐渐得以解开。在每个阶段,林玉玲对家园的情感都有不同。

  郭宝昆(Kuo Pao Kun)《郑和的后代》(Descendants of the Enmuch Admiral)讲述了明代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故事,通过远离故土30年的经历来探讨如何在漂泊中寻找归属感。大卫·李奥(David Leo)在诗歌中展现老一辈移民和新一代华人对待本族文化的差异,但是在父亲的指引下,儿子和父亲一起坚守传统文化,族群之根依旧相连。

  繁荣期:重根与自信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南亚华人英语文学新人辈出,包括叶贝思(Beth Yahp)、欧大旭(Tash Aw)、陈团英(Tan Twan Eng)、郑秋霞(Chiew-Siah Tei)等。首先,作为土生土长的东南亚华裔作家,他们多为具有“旅行跨国性”的离散作家,经常往返他乡与家乡。其次,除了家族长辈的记忆外,他们还依恋故土与故乡。这种浓稠的本土情结,构成了东南亚华人新的集体性记忆。最后,他们将自身与中国视为一个命运共同体,除了国家认同的情感之外,还包括对曾经的苦难的感同身受。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其所面对的离散历史和生存现实,都与中国本土休戚与共。

  移居英国的马来西亚华人作家欧大旭,对欧美作家笔下的马来西亚历史和现实表现出强烈不满,认为其充满了文化偏见。他开始对自己的身份定位展开思考,记录华人错综复杂的族群关系和语言差异,他道出人与家族的疏离、生命中难以言说的疼痛,以及不同世代、性别、文化的人之间的鸿沟,勾勒出一幅幅文明认同的织锦画,以期在多元世界中达成温柔的和解。

  欧大旭的《丝之谜》(The Harmony Silk Factory)、《看不见的世界地图》(Map of the Invisible World)、《五星豪门》(Five Star Billionaire)等作品,以马来西亚为背景,通过描述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物和他们的生活经历,在历史、文化和种族问题等方面,提出了深刻洞见。作品因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独特的叙事风格,获得美国纽约公共图书馆年度最佳书籍、美国国家图书奖等。其中,《丝之谜》获得惠特布莱德奖,欧大旭也成为首位获得该奖项的马来西亚作家。

  移居南非的马来西亚华人作家陈团英的两本小说,背景都设定在二战日军入侵马来西亚时期。《夕雾花园》(The Garden of Evening Mists)以马来西亚日据时期的历史为背景,探讨战争、种族、文化和记忆之间的关系。记忆与解谜是该小说的两大动力,作家采用多层次叙述方式,彰显出人性的幽微复杂,也让人铭记那段日军统治下的马来半岛华族的至暗时刻。“人人都是一个时代”,在一段段集体记忆中,映照出时局纷扰与命运走向。该小说获得第六届英仕曼亚洲文学奖及沃尔特·斯格特历史小说奖,陈团英也由此成为首位获得亚洲文学最高荣誉的马来西亚作家。

  移居英国的马来西亚华人作家郑秋霞的《鱼跃小筑》(Little Hut of Leaping Fishes)完全以中国为主题,全书充满中国元素。小说以清末为背景,主人公家庭因鸦片泛滥而由盛转衰,主人公的一生也因为欧美文化的冲击而发生改变。作家用华丽优美的描述性文字营造出一种强烈的地方感,凸显了现代世界的变迁。该小说入围2007年曼氏亚洲文学奖。

  此外,这一时期的作家开始探索新的主题,关注科技、生命以及环境。新加坡华人作家杨霓虹(Neon Yang)的科幻小说《天堂的黑潮》(The Black Tides of Heaven)入围2017年星云奖最佳中篇小说、2018年雨果奖最佳中篇小说、2018年世界科幻奖最佳中篇小说,并被《时代》杂志评为有史以来100部最佳科幻小说之一。移居英国的马来西亚华人女作家曹维倩凭借《王冠巫师》(Sorcerer to the Crown)荣获英国科幻文学最佳新人奖,《如果开始不成功,就多次尝试》(If at First You Don’t Succeed,Try,Try Again)荣获2019年雨果奖最佳中短篇小说奖。小说讲述了一条巨蟒想要飞升成龙,结果失败而与一个人类少女共同生活的故事。这些作品更注重科幻小说中“中国性”的表达,展现独属中国的对宇宙及未来的想象。

  东南亚华人英语文学在百年中经历了不断的演变和发展。随着东南亚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快速发展,我们可以清晰感觉到,华人英语文学更加关注跨文化交流,尝试更广泛地包容各种文化和思想,更好地反映现实和探索未来。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东南亚华人英文作家离散书写与中国记忆研究”(20BWW021)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浙江音乐学院人文社科部)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