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出境界
2022年04月01日 07:2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4月1日第2380期 作者:蔺丽燕

  “熬”是一个形声字,“灬”表意,表示用火久煮;“敖”表声,也有仓房意,东西放在仓房中通常时间较久,表示“熬”是食物放入锅中久煮。“熬”的本意是用文火长时间煮。

  由此看来,“熬”这个字最早与饮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但其实,“熬”不单与饮食相关,与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苦日子熬到头了”,意味着苦尽甘来;“又熬过了一个坎”,意味着又战胜了一重困难。熬,慢慢琢磨,意韵深远。

  熬,重在强调“久”。久是什么,是时间很长,有时甚至长得让人等不到、盼不到。“熬”,就变成了一种“煎熬”。使用这个词,多是人的处境不如意、不顺畅、不痛快的时候。阻碍的出现,困难的牵绊,失落的打扰,痛苦的纠结,让人无法逃遁,无法摆脱,无法解除,无法化解,唯一的办法就是熬。这一切熬过去,就好了。就像季节,熬过了漫长的寒冬,就等来了冰融雪化,春暖花开。就像夜晚,熬过了无边无际的黑暗,就等来了旭日东升,光芒万丈。

  熬,是用文火长时间煮。所谓“文火”,与“武火”相对,后者性格暴烈如武将,一言不合就刀光剑影,从不给人一丁点儿回旋的余地。熬,需要的是文火,不大不小,不疾不徐,不紧不慢,从从容容。面对釜中的种种食材,任你是豆腐青菜和粉条,还是鸡鸭鱼肉和海鲜,用时间与耐心与之细细碎碎地缠,熬着熬着,层次就出来了,味道就出来了,境界也就出来了。

  熬,要舍得花时间。一锅好粥、一锅好汤,靠的都是熬的功夫,都是时间的耐力所成。相比较于一夜成名,转身逆袭的光鲜,舍了很多时间熬出来的成功才更有韧性,更有韧劲,更能经得起摔打,扛得住风雨。

  熬,要经得起考验。火考验着每一粒粮食,每一种食材。火,也考验着每一个生命,每一种人生。扛得住火的炙烤,食材就从生涩走向成熟,从僵硬走向柔软,从干瘪走向饱满,从无滋无味走向滋味万千。扛得住火的炙烤,人也从幼稚走向成熟,从浮躁走向沉稳,从犹疑走向坚定,从单薄走向丰厚,从浅薄走向深邃,从狭隘走向广阔,从无知走向智慧……

  熬,是一种沉默的坚持,一种笃定的坚守,一种炙热的历练,一种能量的积蓄。当然,熬也有原则和底线,有“准则”和“法度”。熬的过程,需要阳光的心态,需要积极的思维,需要正能量的态度和想法。

  熬,表面上是无奈,骨子里却是坚韧;看上去是退守,实际上却是进取。熬,是人生的一种智慧。世间非凡的业绩,了不起的功勋,羡煞旁人的优秀与卓越,无一不是熬出来的。那些鲜花与掌声的背后,是每一粒种子的煎熬,是无数滴泪水的煎熬。

  人的一生,需要慢慢走,去欣赏,也需要慢慢熬,去品尝。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