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皮茄子
2021年06月17日 09:5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6月17日第2188期 作者:徐新

  味蕾是有记忆的,而且是永恒的。当家乡的朋友不远千里捎来青皮茄子时,藏于味蕾深处的眷恋瞬间被激活了,所有熟悉的记忆又重新奔涌过来。

  青皮茄子是江海平原的一种特产,农村里家家户户都会在房前屋后的菜地里种植。春天播种育苗栽种,初夏开出紫色的茄花,盛夏时节成熟了,一条条青绿色的细长的茄子隐藏在密密的茄叶间,它比紫皮茄子来得秀气,口感也比紫皮茄子要嫩。

  在物资比较匮乏的年代,自家种的青皮茄子俨然成了夏天的主打菜:切成块红烧、切成丝做鸡蛋汤、蒸熟做茄子泥等,但留给我记忆最深的还是“茄子洋扁豆汤”(洋扁豆,它的学名叫白扁豆,荚扁平呈小刀形,每个荚里有两三个豆粒,豆粒白色粗扁,味美。当然用青毛豆也可)。

  夏天农活多,母亲早早地起来摘了茄子,剥好洋扁豆,整理干净后,叫我们起床。当时没有液化气灶,只有柴灶,所以做这个菜必须有人添柴加火,而这个活常常由我来干。

  待锅加热后,母亲放入适量的菜油,油热后将洋扁豆倒入锅中,翻炒几下,就加入清水,盖上锅盖。母亲又麻利地把茄子切成小块。接下来,这些茄块便纷纷跳入翻滚的汤水中,随着沸水上下跳跃,在欢快的舞蹈中涅槃。

  削完茄子,母亲的脸上也被蒸汽熏得汗津津的,她用铲子把茄块上下搅动均匀后,放入盐巴,盖上锅盖。少顷,茄子洋扁豆汤起锅了。一碗碗盛起放在饭桌上,碧绿的茄块让人垂涎欲滴,这就是我们一天的下饭菜了。母亲草草地扒拉几口饭以后,就下地干活了。

  那个年代里,我们喝着没有任何添加剂的汤,味道也是鲜鲜的,虽然制作粗糙,味道也一成不变,但依旧喜欢。每年过了霜降以后,茄叶逐渐萎缩掉落,茄子也不再生长,只剩几个小小的茄子陪伴着孤独的茄子秆儿。

  工作之后,每年夏天我时不时地回到老家,品尝茄子洋扁豆汤。如今,在外地工作多年,也很少回家,越来越发现自己的感觉敏锐起来,对家乡的食物也变得眷恋起来,原本粗糙的食物经过岁月打磨,竟有了难以替代的特殊的质感。有人说,人从小吃什么,便对什么有感情,无论多么粗鄙,日后都会常常想起。

  晋代张翰有一首《思吴江歌》,以写思念故乡美食而出名,因为“吴江水兮鲈正肥”,竟然“恨难禁兮仰天悲”。如今,时代发展了,我们可以依循味蕾的记忆,随时随地“复制”家乡美食,很少有人再用“莼羹鲈脍”这个成语来借美食抒写思乡情。

  但生活在西北边陲小城的我,因找寻不到那秀气的青皮茄子,“茄块在沸腾的水中舞蹈”已然成了一抹床前明月光,是我心底的故乡。人行犹可复,岁行哪可追?脚步不停地在路上,而我的味蕾隔着光阴的流水却依然在回望,回望着的正是那无忧无虑的童年。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