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良性互动
——新闻传播类学术期刊的政治担当和学术品质
2021年06月17日 09:3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6月17日第2188期 作者:赵金

  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对办好哲学社会科学期刊提出殷切期望,引发期刊界热烈关注。笔者认为,推动新闻传播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消除新闻传播学术研究与业界实践之间的隔膜,应该成为新闻传播类学术期刊主动承担的任务。这是体现学术期刊责任担当和学术品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更是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体系的必然要求。

  新闻传播学术期刊的使命和担当

  新闻传播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新闻传播研究既是理论研究,更是立足实践的实务研究。在我国新闻学创立之初,理论和业务就是密切相关的。徐宝璜的《新闻学》、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等早期新闻学著作,都是围绕报纸工作的编辑、采访、发行、经营等诸方面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探讨。

  在我们党百年新闻史上,新闻思想和新闻实践也一直是融合在一起的。毛泽东等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革命实践中形成了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邹韬奋、范长江、陆定一等在新闻实践的前沿不断总结和思考,推动了党的新闻理论体系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郭超人、范敬宜、南振中、艾丰等新闻名家,既是业界的领军者和新闻一线的奋斗者,也是新闻理论的建构者和实践者。很多学界名家也都有过媒体从业经历,研究视角也多立足业界。他们将学术前沿理论与新闻实践相结合,对我国新闻事业和媒体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这种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统一和良性互动在近些年发生了变化。其中传播学的兴起引发了一系列效应。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新闻理论研究大量吸收西方传播学理论,进入21世纪之后,融合了传播学的新闻传播学明显转向学术性的深化研究。传播学研究视野开阔,涉及社会各个领域的传播现象,定量定性等研究方法适应新的传播技术环境,受到了很多学者的青睐,涌现出一大批有影响的学术成果和中青年专家,令人欣喜。同时,靠近媒体实践的新闻学研究却越来越薄弱,存在着对我国媒体发展急需研究的课题关注不够、学术思想固化在西方的框架与模式之中、研究视角和选题越来越小众化等倾向。

  反观业界,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媒体融合发展进入快车道。这是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也是新闻媒体生存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融合转型过程中,传统媒体“摸着石头过河”,遇到种种发展难题;新的传播平台和传播形态不断涌现,出现了大量涉及新闻原则、职业伦理、传播规范等方面的问题。新闻媒体急需与学界建立起畅通的沟通交流渠道,以便新闻实践适应新时期的发展需求。

  实现良性互动的三个途径

  基于这样的理念和使命,新闻传播学术期刊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推动理论创新,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中国化、时代化研究。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研究不能局限于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钻研,更要注重对当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创新性研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中国化、时代化谱写了崭新篇章,是党的新闻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最新发展成果,是新闻舆论实践和理论研究工作的根本遵循。新时代,新闻舆论实践和理论研究工作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就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的精神。新闻学术期刊推动理论创新,就要加强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的研究,要克服碎片化、图解化的倾向,从其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新闻传播理论的创新发展,对新闻舆论实践的规律性揭示等层面,进行全面系统的阐发和研究。

  二是大力倡导贴近新闻传播实践的新闻学研究。当前,新闻学与传播学越来越呈现融合趋势。但是总体看,传播学理论是较为宏观的对信息传播的规律探索,它涵盖一切传播行为、传播过程,虽然也包括对新闻传播现象的研究,但是不能替代较为微观的新闻理论。当前,面向新闻传播类的研究出现了两个方向的偏离,一个是从理论到理论或者以实例推演验证某个理论的研究过多,一个是实践中个案经验性的总结研讨过多。相比之下,缺乏对业界重大的普遍性问题的分析和提炼,以及规律性的探讨。这正是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相背离的重要表现。学术期刊要充分发挥沟通平台作用,给贴近新闻传播实践的应用型新闻研究足够的话题引导和支持,引导新闻传播学者关注业界实践,发现和探索新闻业发展中遇到的核心问题,为实践创新提供学术助力和理论支持。

  三是积极扶持致力新闻应用理论研究的中青年专家。“既延揽大学者,又重视小人物。”当前,新闻学新生研究力量不足,从事新闻应用理论研究的中青年专家数量偏少。这其中,学术期刊负有一定的导向责任。在当前科研评价“破四唯”的讨论中,各学科普遍反映学术论文发表存在两个“难”,一是实践性较强的文章发表难,一是青年学者发稿难。学术期刊受学术评价标准的制约,自有不得已的苦衷。但是过于追求某些指标而违背办刊规律,不利于杂志本身和所在学科的健康发展。这种做法不仅会伤害青年学者的研究热情,也背离了学术期刊办刊的规律与初心。

  当然,也有很多学术期刊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在办刊过程中,始终坚持立足业界,发现和研究传媒行业发展的前沿和热点问题。在选题策划、组织约稿、用稿标准方面,强调问题意识、力求前瞻性,努力推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如笔者所在的《青年记者》最近推出了“地方媒体的区域深耕与全国化布局” “后疫情时代的国际传播”“平台型媒体的生态治理”等专题,约稿时着意使高校中青年教师或者从业者占一定比重。这些做法得到了同行和专家的肯定和支持。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学就是其中的一门重要学科。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就是要立足中国新闻实践,从中国现实问题出发,创新新闻学的理论体系和框架。新闻学术期刊要认清行业发展的趋势与未来方向,认清所担负的责任,重视在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中推进学术创新。如此,学术期刊才能赢得学界和业界的尊重与认可,为中国特色新闻学体系的建立和我国新闻事业的长远发展作出努力和贡献。

  (作者单位:《青年记者》杂志社)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