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研究
2025年01月23日 16:2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5年1月23日第3063期 作者:◇本报记者 张清俐 张杰

  1月18日,第三届“党的领导与中国式现代化”论坛在济南举行。与会学者从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成就和经验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与党的建设制度研究等维度展开深入研讨。

  中国式民主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

  从理论与实践维度开展中国式现代化研究,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学术界聚焦的热点。清华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副院长肖贵清认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部署,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适应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各方面要求的制度体系。

  近年来,学术界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实践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了中国式现代化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领域的制度安排和实践成效。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黄速建从发展生产力的角度提出,要全面认识新质生产力兼具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属性。应平衡技术进步与人文伦理,在提升效率的同时注重社会公平,推动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协同治理。

  武汉大学主流意识形态研究院院长项久雨立足发展与生态实践维度提出,基于当前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我国提出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等现代化生态实践的具体路径,同时强调要守牢美丽中国建设安全底线,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稳定保障。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郇庆治提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蕴含绿色理论与政策意涵,推动着全面深化改革实践和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式民主优势在制度和实践层面得到明确体现。”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董树彬认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提出,进一步塑造了中国式民主的新形象。我们要依托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把中国式民主的制度优势和治理成效转化为话语优势,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民主形象。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顺表示,面向未来,中国学者有待进一步在国际期刊、会议、论坛等国际场域积极发声,着力阐释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与各国现代化“共同特征”的辩证关系,以期凝聚共识、求同存异,减少国际舆论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误解误判。

  加强中国式现代化研究,要探究世界现代化的新趋势、新发展及面临的新问题,拓展国际比较研究。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臧秀玲认为,世界现代化体系正面临诸多挑战,集中表现为西方现代化理论“失效”、模式“失调”与道路“失灵”。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守正创新与自信自立相一致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坚持党的领导与人民至上相统一开辟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模式、坚持独立自主与胸怀天下相结合创造现代化新道路,有力回应与破解了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难题。

  坚持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党的领导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党的领导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核心作用和实践路径,是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关键议题。

  与会学者从历史和实践角度,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脉络和成功经验,提出党的领导不仅为改革提供了蓝图,更提供了组织实施力量和政治思想保证,从而领导改革克服困难和阻力,保证改革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行。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勇认为,新时代新征程,应汲取一般规律与本国实际、守正笃实与开拓创新、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重点突破与统筹兼顾、党的主张与依靠群众、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六个相结合的成功历史经验。吉林大学行政学院教授王立峰通过党政合署办公的实践形式,具体展示了党的领导在制度设计中的体现,详细分析了党政合署办公的历史演进和运作机理。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唐亚林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在社会主义国家中的核心作用。当代中国,党和国家制度体系实现了国家现代化发展模式的塑造、国家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制定、国家现代化发展动力的构建等目标。“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复旦大学党建研究院院长刘红凛认为,党的领导核心在于领导权和民心向背,既要通过党的组织体系紧密联系群众,也要有效行使执政权,通过依法执政有效治理国家。北京师范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教授王炳林认为,要完善和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在制度设计上充分体现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加强重大责任落实,明确权力监督的规则,实现不同主体间的相互监督。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党的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陈金龙分析了党的自我革命与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指向,并从相互包含、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相互成就四个方面分析了其内在的密切关联性。山东省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商志晓提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自我革命不断取得重大成就,自我革命之效持续彰显,腐败顽疾得到遏制,政治生态持续优化,管党治党成效显著,事业发展不断推进。

  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应紧紧围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这一中心任务。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副院长何虎生认为,一方面,党的自我革命从多维度为中国式现代化筑牢核心保障,强化中国式现代化事业的领导核心、增强中国式现代化抵御风险的能力、凝聚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从实践层面为党的自我革命精准锚定方向,驱动党的自我革命不断推向深入,着力取得实效。

  山东大学法学院教授肖金明认为,新时代坚持党的领导应对“推进党的领导制度化、法治化”重大命题作出系统阐释。中国政法大学党规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建芹从制度建设层面探讨了依规治党在保障党的领导中的作用。依规治党是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举措,也是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制度保障。

  推进体系化学理化阐释

  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术界和理论界持续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阐释,从不同学科视角推进体系化学理化研究。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韩庆祥提出,当前实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阐释的体系化学理化,亟须厘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处的历史方位、研究对象、体系主干、哲学根基、核心原理、标识范畴,从而把握这一思想体系的总体框架与总体思路。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颜晓峰认为,应聚焦把握、坚持“两个结合”,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遵循重大原则,统筹发展和安全,以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就和经验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新路径、新选择。

  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是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最大生长点。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孙代尧认为,要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历史和当代实践,构建体现中国主体性、原创性的知识体系。既要揭示世界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和中国式现代化规律,也要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超越、创造和对世界现代化理论的贡献。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吴忠民认为,认识中国式现代化,要重点关注现代化时代性和民族性、现代化基本理论以及世界现代化不同阶段的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讲席教授何艳玲从治理视角阐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中国治理体系兼具制度性回应与使命性回应双重回应的驱动机制,有助于更好地解释中国治理的奇迹。论及全面深化改革中的一系列问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李海青认为,要增强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性、有效性、针对性,深化对资本与劳动、公有制、治理体系现代化及风险的认识,在维护各方合法权益的同时,注重制度体系的完善与风险防控。

  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所长方雷认为,准确深入把握党的领导的内涵与外延,是理解当代中国政治的根本前提。他从理论层面深化了对党的领导本质的理解,提供了理解党的领导独特意蕴的新路向。围绕“大党独有难题”的问题视域及其破解之道,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副主任洪向华认为,解决大党独有难题需树立明确的问题意识,以深远战略、科学系统、整体历史思维为指导,坚持批判性与革命性、抽象性与具体性、守正性与创新性相统一,确立以“人民幸福—民族复兴”为目标的解题方案。

  论坛由山东大学主办,山东大学人文社科期刊社、《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承办。

 

责任编辑:崔博涵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77号C座2-5层 邮编:10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