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因明学焕发出时代光彩
2025年01月20日 14:4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5年1月20日第3060期 作者:本报记者 陈雅静

  “因明,考定正邪,研核真伪。”唐代高僧玄奘在其所著的《大唐西域记》中,如此高度概括因明在辨别是非、判断真假方面的重要作用。作为一种逻辑学思考方法,因明起源于古印度,5世纪随佛教传入中国后,形成了藏传因明和汉传因明等不同流派。自此,因明研究在中国绵延千余年。

  而今,中国许多高等院校和社科研究机构都设有因明学科,从事因明研究、翻译、编辑等工作,成果颇为丰硕。但整体而言,由于因明理论体系复杂深奥、应用范围较窄、受到关注较少,人才培养和学科传承都面临困难,故被称为“绝学”。为拯救绝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于2008年启动特殊学科(绝学、濒危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建设工程,因明学、西夏文、梵文、简帛学、甲骨学、八思巴字、契丹文、女真文、古藏文、纳西东巴文等被率先立项,因明研究也由此迎来发展的春天。围绕因明研究现状及其发展中面临的难点、挑战等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杜国平。

  找寻因明学的发展价值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是在何种机缘巧合之下投身于因明研究的,当时哪些因素激发了您对这门学科的浓厚兴趣?

  杜国平:我原先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应用逻辑与逻辑应用,也从事东西方逻辑思想的比较研究工作,其中涉及因明思想,便由此进入因明研究之中。特别是2012年,我参与了刘培育先生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百年中国因明研究”及重点项目“近现代国内外因明研究”等,算是正式进入这个研究领域。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您看来,我国因明研究经历了什么样的过程?

  杜国平:5世纪起,因明传入中国。7世纪,经由玄奘的翻译、注疏,因明研究在中国曾经呈一时之盛,但是宋元时期,因明研究趋于沉寂,几成绝学。明代中后期至清代,虽有学者研究,但是影响有限。直至清末杨文会从日本引回窥基《因明大疏》等唐代因明注疏,因明研究才渐有复苏和重兴迹象。20世纪初,随着佛学的复兴,因明研究迎来了第二个春天。20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现了一批因明研究大师,因明研究进入一个高光时期,但在随后的20年却跌入低谷。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因明研究进入“绝学相期同发越,冥探正理报明时”的新时期,呈现蓬勃之势。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开始深入探究因明领域时,我国因明研究处于什么样的状态?

  杜国平:当时,虽然因明研究不断发展,但是也面临着一些困境,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研究队伍年龄老化,后继力量不足。以中国社会科学院为例,20世纪末,各研究所只有14位学者的研究内容涉及因明,其中,专业研究因明的学者仅有两位。进入21世纪,14位学者中6位去世,6位离休或退休,两位年轻学者也离职了。

  第二,缺少政策支持,成果发表困难,研究趋冷。由于没有独立的学科设置,研究冷门,没有专业的因明研究核心刊物,成果发表困难,并且难以被普遍的学术评价标准认可,不少青年学者无奈调整到其他研究方向。

  第三,汉藏学者交流较少。在中国,因明研究主要包括汉传因明和藏传因明。汉传因明偏重于推理和论证等;藏传因明偏重于认识论,也称量论。两种不同的学术传统虽有殊途同归之处,但是侧重点和研究纵深有所差异,如能加强交流沟通,则可相互阐发、相互激越。

  第四,没有完整、独立的人才培养体系。在本科阶段,因明学不像逻辑学那样有独立的课程设置,只有到了硕士阶段甚至博士阶段,学生才开始学习因明理论。青年学者缺乏学术积累,难以持之以恒。在高校、科研院所的学科点设置中,也少有独立的因明学招生方向。

  《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因明学发展一波三折,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坚定地致力于推动其发展,原因何在?

  杜国平:发展因明学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也是提升国际交流能力和增进人类认知水平的重要途径。

  首先,因明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着重要的文化传承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重视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这些学科看上去同现实距离较远,但养兵千日、用兵一时,需要时也要拿得出来、用得上。因明传入中国约有1600年,作为一种论证、明理方法,作为一种认识方法,已经与中国文化融合,成为中国智慧文化的一部分,发展因明学等绝学学科,是传承传统智慧文化的应有之义,这对全面赓续中华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在国际话语中,因明学具有增进国际交流和认同的战略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既需要确立共同的价值观,也需要对相互沟通、理性交流有充分认识。探究因明、名辩等所蕴含的东方思维方式,阐释中华民族的话语方式,让国际社会理解、接受我们的话语方式,有助于解决“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问题,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所谓话语权,既包括话语内容,也包括话语方式。在某种意义上,有效说理的话语方式的缺失是一种更为根本意义上话语权的丧失。因为失去了沟通方式上的话语权,我们会陷入非常尴尬的有理说不出、有理说不清、有理无处说的窘迫境地。而中国传统的名辩、因明所阐述的无疑是我们中华民族(甚或是东方文明)的话语方式,在此意义上,名辩和因明不仅是历史文化资源,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资源。中国学者应该肩负起历史责任,阐发好中华民族的话语方式,让世界理解中国话语方式、接受中国话语方式、共享中国话语方式。

  还需要关注的是,因明学对提升智识和认知具有重要价值。人类的理性进步离不开认知方法的不断改进,因明学不仅是佛学智慧的“原典”,是修习般若智慧的宝藏,而且其作用超越了宗教文化,也是一门提高认识、洞悉人生的思想方法。探究因明学的论证、明理和认识方法,有助于人类更加睿智地认识人生和世界。

  因明研究迎来有利时机

  《中国社会科学报》:200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启动“特殊学科建设工程”,因明学作为珍贵的文化遗产被纳入其中,这为因明学发展带来了哪些机遇?

  杜国平:可以肯定地说,因明研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中国社会科学院“特殊学科建设工程”将因明学列为绝学学科,给予传承扶持,这极大地发挥了导向作用。近年来,国家社科基金设立重大项目“百年中国因明研究”等多项因明研究项目,特别是自2018年起,我国还设立“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高校、科研院所也相继成立了因明研究机构,如贵州大学成立了佛教量论因明研究院等。

  值得关注的是,汉藏因明学术交流增加,融合研究不断深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正式设立绝学学科的“汉传与藏传的因明学研究”,其主旨之一是意在加强汉藏因明研究的学术交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百年中国因明研究”、重点项目“近现代国内外因明研究”等都是由汉藏学者协作申报并共同完成的。汉藏因明学者还互译研究成果,共同召开学术会议,交流研究所得,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这不仅开阔了学者们的学术视野,提升了学术格局,还共同推动了中国因明研究不断深入。

  此外,学术活动活跃,学术成果丰硕。截至2023年已经连续举办了十七届全国因明学术研讨会,每年都有因明研究的专题论文集出版。与此相关,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渐有起色。近年来,哲学研究所正筹建因明等绝学工作室,世界宗教研究所也于2017年引进了专门从事佛教因明研究的许春梅博士。汤铭钧、张晓翔、汪楠等国内一批青年学者活跃在因明研究领域。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贵州大学、中山大学等国内多所高校陆续培养了多名从事因明研究的博士、硕士。

  《中国社会科学报》:十多年来,哲学研究所为因明学的发展开展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令人瞩目的成果?学者们为此付出了哪些心血和努力?

  杜国平:近年来,对因明的学术研究不断加强。其一,刘培育主持并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百年中国因明研究”,领导汉藏因明学者取得了一系列成果,项目已经通过验收,结项鉴定为“优秀”;邹崇理与我组织全国学界的著名因明学者,修订编写完成了《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相关因明词条。

  其二,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以逻辑、名辩和因明比较研究为特色,2019年召开了“名辩与因明前沿问题研讨大会”,近期拟继续举办相关会议,构建交流平台;在主办的《逻辑、智能与哲学》集刊开辟专栏刊载因明研究成果,支持并鼓励青年学者从事因明研究。

  其三,筹建了因明研究队伍。近期以逻辑学科、东方哲学学科为主体,由我和成建华等牵头组织了以青年学者为骨干的8人因明研究学组,拟进行有组织的因明学术研究。

  其四,重视人才培养。自绝学学科因明学设立以来,哲学研究所已经培养因明学博士后1名,因明学博士2名,其中1人论文被评为优秀,接受访问学者1名。中国逻辑学会设法筹措资金,设立因明研究专项,鼓励青年学者从事因明研究,第一批奖励基金项目已经评审完成,资助副教授、博士各1人。

  《中国社会科学报》:当前,除了哲学研究所以外,也有不少高校和科研机构致力于抢救因明学,它们在因明研究中各有何特色?

  杜国平:燕山大学成立了因明学文献中心和世界逻辑史研究中心,贵州大学成立了佛教量论因明研究院。此外,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青海民族大学以及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等高校和科研院所也有不少学者从事因明研究。每处研究各呈特色,例如燕山大学重点进行汉传因明研究,贵州大学侧重量论研究,四川大学侧重宏观比较研究等。

  在传承中创新因明研究之路

  《中国社会科学报》:早在1982年,老一辈学人就已经提出抢救因明。为何我们今日仍难觅专门研究因明的学者?究竟是什么原因阻碍了它的发展?

  杜国平:因明,作为一门源远流长的学科,其研究和传承面临着重重困难。首先,因明学的文献卷帙浩繁,要求研究者具备深厚的学术积累,这使得研究过程漫长且难以在短时间内取得显著成果。这种特性让许多青年学者望而却步,即便有人勇敢加入,也会发现在现有的学术考评体系下,职业晋升之路充满挑战。

  其次,因明学缺乏独立的学科地位,长期依附于其他学科,没有形成正规的学科建制。尽管它被冠以“绝学”之名,但实际上并未得到相应的资源和政策支持。没有专门的编制,缺乏完整的学科体系,从人才培养到办公设施,从人才引进到研究生招生,都缺乏明确和系统的政策扶持。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硕士和博士生的招生名额本就有限,因明学在没有明确的招生指标下,其人才梯队建设几乎无法落到实处。

  此外,因明学的研究环境和学术平台也远远不够完善。与其他学科相比,因明学未能形成成熟的学术生态,缺少学术评价机构认可的专业学术刊物,这导致因明学者的研究成果难以被纳入主流学术评价体系,进一步削弱了其学术影响力。

  令人惋惜的是,因明学缺乏持续的政策支持,难以留住人才。受制于编制紧张、成果量化和绩效考核等因素,哲学研究所的“汉传与藏传的因明学研究”学科建设项目虽然培养了一些博士后、博士和访问学者,但最终未能留住他们。其中,仅有2人继续在因明研究领域深耕,其余的人则不得不转向其他研究领域,这对因明学的长远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

  《中国社会科学报》:对于这样一个“冷板凳”的学科,您如何在“因明之苦”中寻找到乐趣的?

  杜国平:哲学研究所因明研究薪火相传,在国内外具有广泛的学术影响力,特别是著名学者虞愚、巫白慧、刘培育、张家龙、巫寿康等先生的因明研究在国内外具有相当的学术影响。因明学科主持人刘培育先生退休后,为了赓续绝学学科因明学的发展,作为逻辑学者,我责无旁贷,由此承担了因明学科的相关建设工作。兴微继绝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职责,虽有困难,但无所谓“苦”。

  《中国社会科学报》:因明学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遇到了诸多挑战。对于您个人来说,有关因明学的未来发展,有哪些具体的计划?

  杜国平:因明绝学继承创新必须与服务国家战略需要结合起来,才能焕发出新时代的生命光彩。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因明学科拟以“诸文明的基石及其比较、互鉴研究”为课题,以三大逻辑体系的比较研究为重大研究领域和方向。这是因为:合理的思维方式是文明的基石,在不同思维方式下产生的哲学、宗教以及其他思想理论体系也形态各异,这也导致了不同文明呈现出不同的样貌。而逻辑是研究思维方式及其一般规律的学问,世界有三大逻辑体系,即中国名辩学、印度—中国因明学和西方逻辑学。通过对三大逻辑体系的比较研究,可以揭示各自文明思维方式的不同特征,进而洞悉其文明的不同底色和根本特征,彰显不同文明的本质。在此基础上,探究这些特征所产生的物质、文化根源,揭示其对各自思想理论体系、社会建构的影响,探究以不同逻辑体系为基底的文明所呈现出的理论建构和说理特征。最后,可以进一步研究这三大逻辑体系的交流碰撞及其对各自文明的影响,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和世界文明的共同进步提供启示,特别是为世界从思维方式这一根本层面增进对中华文明的理解和认同提供借鉴,并助力于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提升。

  为此,哲学研究所还将推动设立因明研究院或因明研究基地,配以3—5人的固定研究编制。在此基础上,凭借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因明研究学术影响力,联合全国高校、科研院所中相关研究人员进行合作研究,邀请或聘请全国因明研究学者到基地进行短期或者长期的研究,有效整合全国因明研究人才,集中力量进行有组织科研。同时,哲学研究所拟与其他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中国逻辑学会因明专业委员会等联合主办《因明研究》集刊或期刊,构建学术交流平台,营造因明研究的良好学术环境。

  此外,拟推动设立因明学等绝学研究专项,以课题凝聚专门人才,并推动建立人才培养体系。比如,设立因明研究导师组和招生专项,配以固定名额招收博士生、硕士生和博士后,以及在本科生中选拔专门人才进行培养。基于此,建设因明绝学研究的各项数据库,为研究提供支持,确保这一古老学科的研究能够持续发展,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贡献。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